關閉→
當前位置:學問集>教學資源>語文知識>說課稿>【精品】說課稿彙總3篇

【精品】說課稿彙總3篇

學問集 人氣:1.37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說課稿彙總3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秋興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下來的以想望長安爲主題的一組七言律詩,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興”這個題目,意思是說因感秋而寄興。這興也就是過去漢儒說《詩經》的所謂“賦比興”的“興”(在四聲應讀去聲)。晉代的潘岳有《秋興賦》,也是一篇感秋寄興之作。但《秋興賦》的體裁是屬於辭賦類。而杜甫的《秋興八首》則是律詩,是唐代新興的一種詩體。若論它們創作的成就和對後世發生的影響,杜甫的《秋興八首》當然不是潘岳的《秋興賦》所可比擬。

這八首律詩是組詩,它從夔州的秋天景物說起,抒寫了對長安想望的種種心情。而以第一首爲全詩綱領。它的開頭四句:“玉露彫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這正和宋玉《九辯》所說的“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感嘆相同而沉深鬱勃過之。接着寫詩人留滯峽中的悽緊情狀。而“孤舟一系故園心”句,就已經隱約地說出對長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雖然仍舊是寫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華”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說是爲整組詩點出了主題。“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對詩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憶和傷嘆。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轉入長安,是這組詩的大轉捩。“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等句,表明了對“安史之亂”後局勢的無限感慨。這以下數首都是着重對長安想望的描寫。

詩人想望長安,當然首先要回憶起往年疏救房琯①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因爲詩人在這次政治鬥爭中所遭受的打擊是他生命史上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所以在詩裏用匡衡、劉向②自比,而發出了“功名薄”和“心事違”的感嘆。匡衡、劉向都是以直諫而遭到當時統治集團排斥,這裏用來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義的。

一提到長安,也不能不使詩人想到大唐的宮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諸名勝。特別是曲江,它給予詩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難忘。“花萼隔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把“通御氣”和“入邊愁”③聯繫起來說,這就可以想見詩人對時事的感慨是多麼深長!天寶禍亂的爆發不是沒有原因的。前人曾經認爲杜甫的《秋興八首》可以當得庾信的《哀江南賦》(王夢樓語)。而其實,《秋興》這組詩也正可以與屈原的《哀郢》相比擬。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對祖國的懷念和對戰亂的憂傷,確有其胎息相同之處。

無可諱言,生活在封建時代的詩人,他們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侷限。這在杜甫也不例外。《秋興八首》雖然描寫的着重在當時政治中心的長安,顯示了作者憂時傷亂的情緒,但是他的眼光總是超越不出那個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畫省④香爐違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幾回青瑣⑤點朝班”,都表示着對自己的過去經歷和現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懷。而“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⑥,更不免眷戀着那個封建統治者——皇帝的尊嚴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這組詩從夔州寫到長安,又從長安寫到夔州,迴環往復而章法井然。從表面上看,每首詩都是獨立的,而實際上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確具有了前人所說的“脈絡相承”,“首尾相應”等特點(陳子端語)。作者善於把那種錯綜複雜的思想情感在這個有約制性的格律形式裏完美地藝術表現出來。這和他同時代的詩人比較起來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例如和杜甫齊名的大詩人李白,他的詩長於歌行而不長於律句,在他的現存詩集中,七言律則寫得更少。向來被人所傳誦的《登鳳凰臺》這首七律,它的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和上下聯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體,還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與杜甫《秋興》這些精深而又嚴整的律詩等量齊觀。其它如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們所寫的七律,也沒有象杜甫《秋興》這樣精心獨創的作品。

在《秋興八首》裏,也表現了作者藝術手法的多樣化。用《秋興》作爲詩題,原是要抒寫一種悽愴悲涼的情緒的。但作者卻偏在對長安的回憶中運用了不少輝煌華美的句子來烘托這種情緒,迸射出了既沉鬱而又絢爛的藝術色彩。例如第五首的“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第六首的“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第八首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所描繪的長安景色,正和前面幾首詩裏所敘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聽猿實下三聲淚”那種悽愴情景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杜甫另一首的《曲江對雨》裏也有同樣的描寫手法,它用“林花着雨燕支溼,水荇牽風翠帶長”等華麗句子來反襯出曲江的悽清情景。凡此,都顯示了詩人在律句方面所獨創的多樣化的藝術特色。

此外,《秋興八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還表現在句子的對仗上。七律和五律一樣,都是唐代的新體詩,有一定的格式。它們當中的兩聯——即頷聯和頸聯,需要講究對仗。開頭兩句和結尾二句則可以不拘。而《秋興八首》除了當中兩聯講究對仗外,如第二首的“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第七首的“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就是連末尾兩句也都用對仗作結。又《秋興》這組詩在當中兩聯的對仗上也還很有變化。例如第一首頸聯的.“叢菊兩開”和“孤舟一系”是頓句,而它們緊接着的三個字則是“他日淚”和“故園心”,這就使句子有了轉折而增加了一層意思。如第八首的“香稻啄餘”、“碧梧棲老”一聯,是倒裝句,意思是說香稻是鸚鵡啄餘之粒,碧梧是鳳凰棲老之枝。因爲描寫的主要是在香稻和碧梧,所以用了倒裝的句法。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獨運,爲後來的律句創作開了法門。

這裏還需要指出,寫律詩一般的都脫不了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套,例在第五第六這一聯運用轉筆;《秋興八首》對這方面也能突破格套。這組詩除前面三首在第五第六兩句運用轉筆外,其餘的幾首都在末後兩句才用了轉筆。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首,它描寫渼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頭吟望苦低垂”才用轉筆作結。這種寫法,在唐宋詩人所作絕句中偶亦有之。如李白的“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金殿,只今唯有鷓鴣飛”;陸游的“細傾西國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烏絲寫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都是僅在七言絕句的末句用轉筆作結。但是在律詩裏則很少見。從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興八首》的藝術手法的多樣化。他能週轉馳驟于格律形式之中而不爲格律形式所拘限,表現了七律創作的高度成就。

杜甫曾經說他自己:“晚節漸於詩律細”(《見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所謂“詩律細”,並不是專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說詩律達到了一種“從心所欲”、“不煩繩削”的熟練境地。《秋興八首》就是“詩律細”的很好範例。

二、說教學過程

這是一首七律,兩句一聯,可以分爲四個層次。

首聯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悽苦落寞的情懷。頷聯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盪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雲匝地,又象徵着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鬱悶。頸聯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悽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徵,“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髮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尾聯則一畝的秋風裏,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含茹遊子無家可歸之惆悵淒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釦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爲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爲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內容述評]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爲氣也”以來,悲秋成爲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着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爲深厚。

[藝術特色]

在<戲爲六絕句>中,杜甫曾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其實,此言移來評論他晚年所作的律詩,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時所作的《登高》、《諸將五首》、《詠懷古蹟五首》、《又呈吳郎》等篇章,向來被認爲是律詩中的傑作。而《秋興》則更被譽爲是他七律中的“裘領”,是“一生心神結聚之作”(見《唐宋詩醇》)。大致說來,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章法謹嚴

本詩單篇之章法結構,前文“層次結構”中已經輪機;本詩與同組其他七詩之相關聯繫,請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爲宮而自成一章”(《唐詩評選》)的評語,因教材僅選了第一首,故此從略。

二、情景無間

情與景的和諧密洽、融匯無間,是南朝劉勰,至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謝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國維等歷代論者衆口一致所強調的問題。本是在這方面堪稱典範。

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爲依託、互相生髮,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爲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悽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於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於詩人心頭的鬱悶的象徵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雲,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徵,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盪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託“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後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彷彿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語言練達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鍊,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願。他後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爲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後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着含蘊無窮的深長餘韻。最爲傑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啓“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後痛定思痛,爲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繫於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啓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藝術的多元化》是人美版第17冊《美術》的第1課,在此以前同學們已經接觸了很多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爲這堂課起了鋪墊,本課可以說是作爲以往欣賞課的一個總結。藝術作爲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不同民族、國家有代表本民族、本國的藝術特色。本課向同學們介紹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度民族的藝術作品。透過本課學習,學生可以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表現的多樣性,在綜合性學習中學會資訊篩選和交流,多角度認識美術作品的內容特徵,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鑑賞能力。根據課程改革的思路我把本課《藝術的多元化》可以劃分到“綜合探索”領域,把美術與現實社會,美術與歷史、語文、表演結合,發展學生的探究發現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該課分爲4個課時,第1課時 欣賞世界多元藝術作品欣賞,

第2課時 瞭解閩南地區傳統民間藝術——布袋戲。

第3課時 Q版布袋戲偶形象的設計

第4課時 編寫小劇本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閩南地區特色藝術的種類;

②瞭解布袋戲的歷史、角色分類及其獨特的表演形式;

(2)能力目標

①能結合歷史和表演,深入體驗布袋戲的魅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特定文化情境中感受和體驗民間藝術的魅力,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培養學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時代風格的藝術。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布袋戲的發展歷史、角色分類及其獨特的表演形式。

難點:結合教學媒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說學生情況

從自我意識來說,初中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想象力豐富,求知慾強;從學習能力來說,書本以外的知識對他們來講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多途徑的收集資訊的手段和能力;從課程設定來說,本課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瞭解多元的美術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三.說教學設計思路

美術與文化一脈相通,當代學生在追趕時代潮流的同時,也同時丟棄了人類文化的傳承,因此在美術教學中要要正確認識、充分挖掘地方美術教育資源,本課結合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傳統藝術布袋戲將人文教育與美術教育有機整合,透過地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鄉土文化,找回精神的家園。美術新課標指出:美術的價值之一在於“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沒有參與就無法感受,所以我將這堂課的教學理念定位爲“體驗課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透過視覺媒體的欣賞和體驗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這門對他們來說比較陌生的藝術,不僅使他們感受了閩南特有的傳統藝術布袋戲之美,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以新課程倡導的小組合作,在學習中游戲,在遊戲中學習給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讓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參與教學,獲得審美享受和提高審美修養,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四.說教學方法

1.啓發和引導的方法用大量視頻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對布袋戲藝術進行分析、討論和鑑賞,爲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引發知識的生成:布袋戲起源、題材、角色分類、表演特色等。

2.直觀教學法

美術是視覺的藝術,利用多媒體影像技術增強學生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促進知識的理解。

3.實踐教學法

布袋戲主角是布偶,需要配音,課堂設定相應的活動:體驗戲劇情節人物心理變化,學生在活動中能夠自發體驗戲劇的特性。

五.說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法

課前收集有關閩南傳統藝術布袋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2.自主探究法

學生欣賞影像資料和圖片資料瞭解布袋戲,親身實踐體驗,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學習

分小組對布袋戲片段配音,考驗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默契程度。

六.說教學程序

①提問匯入新課:(4分鐘)

先回顧上節課知識,總結: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都有自己有特點藝術引出課題:我們身處閩南地區,在這一地區有何有特色的藝術呢?

設計說明:直接點明本課的內容與閩南傳統藝術有關。

設計說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②創設情境進入主題(3分鐘)

觀看布袋戲經典劇目《百年風華羣英會》視頻片段

設計說明:明確目標任務,運用影像進入主題,營造寬鬆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慾望。

③探索求進,學習新知(6分鐘)

學生展示自制課件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瞭解布袋戲的知識設計說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走進地方人文特色,並學會觀察,學會分析篩選資訊。

④引導觀察,激發思維(10分鐘)

播放視頻《布袋戲的故事》和霹靂布袋戲《聖石傳說》片段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出知識點:布袋戲的歷史、角色分類及表演特色

設計說明:透過視覺媒體的欣賞、分析和師生互動形式,增強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

⑤創造體驗(20分鐘)

體驗活動:看誰配的好要求:班級派出4組學生爲布袋戲《秦漢英傑-指鹿爲馬》片段配音,

由學生評出表現最爲突出的一組。

設計說明:美術教學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體驗學習是美術課程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現場爲影片的角色配音,用有感情的語言賦予無生命無表情的布袋戲偶栩栩如生的生命,該環節透過體驗式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集體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及對角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讓學生學會客觀評價。

教學估計:活動過程中,會出現學生怯場,教師可同學生參與到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⑥課堂小結(2分鐘)

對布袋戲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活動表現進行小結,希望同學們多多關注身邊的藝術,成爲當地傳統文化的小小傳播者。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三中的xxx。

一、 我說課的題目是《馬說》,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這篇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着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引發學生的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於伯樂?

透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因爲新課標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要求

3、 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成爲堅毅、執着、博學、謙遜的人才”的育人目標。

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並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

2、誦讀品味法 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透過反覆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透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3、創造性學習法 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

、課前預習

1、 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韓愈及有關“馬”的資料和文學作品。

新課標提出“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

1、馬的世界 讓學生總結帶“馬”字的成語及與馬有關的文學作品。

這種匯入既鍛鍊了學生自己動手查閱資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還將他們帶入了文章情境。

2、解讀標題 標題爲“馬說”,實則爲“說說馬”,即發表一些關於“馬”的看法,於是引出對“說”這種體裁的介紹。(用多媒體展示)

3、講解背景故事 這一項由學生自己完成。

(馬說)說課講稿,標籤:初二語文說課稿,初中語文說課稿,

4、朗讀課文,解讀文字

葉聖陶語“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

當今語文教改氣氛活躍,新觀念、新教法層出不窮,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讀”這個本。所以,這個環節就是“邊探究文字邊朗讀,解讀到一定的深度,朗讀也到位了。”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

第一步:探討“食”字的讀法,帶動對這個字的理解,然後教師範讀。範讀是爲了體現教師的示範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 一個學生朗讀,然後全體朗讀。這樣是爲了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

第三步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着重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將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全班進行交流。基本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第四步 個別學生朗讀,學生集體評議,並說明理由。這樣學生的誦讀必須建立在對文章的理解上。學生的評議可能回涉及到這麼幾點:

(1)5個“也”字句的語氣。

(2)最後一段刻畫食馬者愚妄無知嘴臉的句子和自問自答的句子的語氣。

(3)整篇文章所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激疑”和幫助“解疑”。

第五步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把握正確語感、語氣進行朗讀。

5、精品細讀教師此時應提出提綱挈領的問題讓學生對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學生已較透徹地把握了文章。接下來該呈現出文章最實質的內核了,“文章是說馬,但作者真的只想說馬嗎?”學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馬、食馬者、伯樂”的寓意了。

6、瞭解作者 依據文章推測作者此時的處境和所懷有的感情。然後讓學生介紹查閱資料所瞭解到的韓愈,和剛纔的推測相印證。如有欠缺,教師作補充。

7、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當代社會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

對這個問題,教師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對較消極的學生要適當地進行鼓勵。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我設計這一環節, 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8、網絡大看臺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後感。然後,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着寫回復帖,長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這個環節的設定,改變了以往讀後感的形式,具有靈活機動性,又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可謂一舉兩得。

板書設計

幸遇

以千里著稱

(馬說)說課講稿,標籤:初二語文說課稿,初中語文說課稿,

千里馬 伯樂

食不飽,力不足,

才美不外見

TAG標籤:#說課稿 #彙總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