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學問集>教學資源>語文知識>說課稿>【熱門】說課稿範文彙編9篇

【熱門】說課稿範文彙編9篇

學問集 人氣:1.23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說課稿範文彙編9篇

說課稿 篇1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課——《明與暗》,下面,我着重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計劃。

一、說教材

《明與暗》是一節“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課程,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懂得寫實素描石膏幾何體寫生的意義。瞭解物體在光的照射下,會產生深淺不同的明暗關係。把這種關係畫出來,就能表現具有立體感的物體。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依據,根據《新課標》第三階段中造型表現的階段目標,我結合高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從一下三個方面擬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透過觀察、分析、比較,使學生初步掌握物體的明暗發現方法。

能力目標:學生能初步運用明暗表現方法去觀察、分析、描繪物體的立體感覺。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客觀世界存在的自然現象的研究興趣。

由於本教材面對的是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強的六年級孩子,石膏體對這些學生來說也不陌生,但經過實踐教學,我發現,他們在學習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用鉛筆表現石膏體時,不知道哪些地方塗黑哪些地方留白,很多同學畫面畫得很滿但仍表現不出物體的立體感。

因此,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比較物體在光照射下的明暗變化的原理和規律和初步運用物體的明暗畫法規律,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就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另外,本課的教學準備有:石膏模型數個、範畫、幾張素描紙,繪圖鉛筆、畫板、橡皮等輔助工具和材料。

二、說教學法

適宜的教法學法是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保證。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身心發展規律、我把提問、引導、分析、演示、講述、評析等多做教法相結合,吸引學生們持久注意,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樂於創作,達到預期的效果。

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能爲學生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本課透過學生看、想、說、做、議來掌握知識的技能技巧。

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都應該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尤其是要合理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接下來,我將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相應說明。

三、說過程

環節一:激趣設穎,匯入新課

輕鬆的匯入能消除學生畏難的心理負擔,牢牢抓其注意力,激發學習慾望。因此在這個環節裏我透過播放幻燈片讓學生在優美音樂中欣賞幾幅素描作品,欣賞的目的有二:

1、揭示課題———明與暗

2、 提出疑問:“明暗怎麼產生的?”

環節二:探究新知 揭示奧祕

在上個環節中,學生們透過欣賞已經有了素描帶來的美的感受,於是,同學們議論紛紛,爭着發表自己的見解,此時,我並不是急着告去告訴答案,而是拿出三張紙,展示在燈光下,請三位同學上臺,想辦法讓這張紙產生明暗變化,第一位同學把紙捲起,第二位同學把紙折了一下,第三位同學則把紙皺成了一團,透過這一形象而直觀的展示,引導學生找出每種折法所產生不同的明暗效果:

第一張紙:有了從明到暗的徐徐過渡的變化

第二張紙:明和暗有了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對比非常強烈。

第三張紙:紙上出現了豐富的明暗變化。

總結出:有體積的物體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呈現出一定的明暗變化。

此時,已經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我立即拿出一個圓形石膏體,擺在燈光下,透過對實物的觀察理解,加強學生對物體明暗認識與體驗,透過觀察分析,總結出:球體的明暗變化比較複雜,而且是逐漸轉變的,可概括爲: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側面受光面),暗面(即沒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線(區分明暗兩部的界限),反光(側面環境光影響),投影(物體擋住光源產生)。

透過以上幾個步驟運用觀察演示法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之一————明暗變化的原理和規律

在學生創作表現之前,我先演示繪畫方法,給學生直觀印象,我邊示範邊板書作畫步驟。這一過程可以幫助他們理清繪畫思路,學習素描基本繪畫技巧方法,由此來解決本課的重難點之二———運用明暗畫法規律,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

環節三:動手實踐 創作表現

在創作表現時對於造型表現能力差的學生給與幫助和鼓勵,對於造型表現能力強的同學給予更好的引導,幫助其提高水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一最好的水平完成學習任務。

環節四:作品展示 評選能手

學生完成作品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對美術作品淡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並對造型表現突出的作品的同學頒發“繪畫能手”獎章。

表彰活動掀起本節課高潮,他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肯定,激發學生再次創造的慾望,而且爲本課學生的學習起了一個小結的作用。

就這樣,本課在輕鬆的氛圍下結束了。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是《人教版》內容第十二冊4143頁的內容。本節

課是在認識了圓柱體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內容。學習圓錐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爲了幫助學生認識圓錐體,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教材是從觀察入手,到實踐操作,讓學生透過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圓錐體的有關概念,體積計算公式從實踐中認識,然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和演示,使學生認識圓錐體,掌握它的特徵和體積計算公式,並能根據具體問題靈活應用計算方法。

2.讓學生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認識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係,滲透辨證思維的方法。

3.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嚴謹、仔細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1)認識直圓錐並掌握它的一些特徵。(2)圓錐體的體積計算。

2.難點:(1)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2)解答有關直圓錐體實物體

積。

3.關鍵:要充分應用直觀教具和電腦,進行演示和實驗,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而推匯出計算公式和有關概念。

二.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直觀操作,突破難點。

在這節課中,充分運用實物讓學生認識直圓錐,透過圓錐體的點,線,面,

認識圓錐體的底和高。發揮學生四人小組的作用,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匯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並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透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獲取感性知識,使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直圓錐及體積的認識。

2.運用電腦課件的動感突出重點。

圓錐體的認識是本節課的重點,爲了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圓錐體,把生活中

的錐形物體放在屏幕上(如小麥堆,漏斗等),運用電腦閃動形式認識圓錐體的底面,側面,頂點,高。認識圓錐體積的大小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着重引導學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圓錐體與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充分運用電腦屏幕顯示操作推導過程,把靜態轉化爲動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印象,生動、形象、具體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由具體到抽象,由感覺到知覺進行順利的過渡。

3.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

維和創新意識。

在認識圓錐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發現,認識圓錐體的特徵。在認識圓錐體的體積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的體積進行比較,透過對比、分析、綜合、歸納出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學生在充分認識了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練習,啓發學生做一些有創新能力的題目,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創造力的空間,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

三. 說教學程序設計。

懸念引入。

首先讓學生回憶近來學習了什麼立體圖形(圓柱體),在電腦屏幕上展示圓

柱體和圓錐體的實物,讓學生認識圓柱體,說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然後提問:屏幕上還有一些什麼圖形呢?(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圓錐體,另一方面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圓錐的認識。

(1)圓錐的組成。

①面。圓錐有幾個面?哪兩個面?[教師板書:圓錐有兩個面(一個側

面,一個底面)。]

②棱。提問:圓錐有幾條棱?是什麼樣的一條棱?[教師板書:圓錐

有一條棱(一條封閉的曲線)。]

③頂點。提問:圓錐有沒有頂點?有幾個頂點?[教師板書:圓錐一

個頂點。]

④高。提問:圓錐的高在哪裏?教師出示圓錐教具(電腦顯示),把它一分爲二,讓學生觀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師板書: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旁邊(手示圓錐側面)這個長度是不是圓錐的高?圓錐有幾條高?(一條高)

(2)圓錐的特徵。

①一個底面是圓形。

②一個側面展開圖是扇形。(透過電腦演示得到。)

(3)指導學生看圓錐立體圖。

2.圓錐體積公式推導。

(1)電腦出示木製圓柱體鉛筆,用卷筆刀將前段削成圓錐後提問:削後的這一段是什麼物體?這個圓錐是由什麼物體削成的?這個圓錐體和原來這段圓柱體底面積和高有什麼聯繫?兩個體積有什麼關係呢?(讓學生髮表意見)

(2)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玻璃容器和圓錐體玻璃容器。

①教師演示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並板書:等底等高。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將圓錐體容器裏面裝滿黃沙後,往圓柱容器裏面倒,

連續倒三次,圓柱體容器剛好倒滿。

②指導學生四人小組做倒沙子實驗。

四人小組組長演示,其餘同學觀察,發現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什

麼關係。

(3)提問:把圓錐裏裝滿的黃沙倒入圓柱裏後,沙佔圓柱容積的多少?這樣倒了幾次後,才裝滿圓柱容器?這實驗說明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教師板書;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教師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讓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提問:圓錐體積是這個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爲什麼?學生討論。

(4)提問:我們已經知道圓柱體積公式:V=Sh,那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公式應是什麼?

(教師板書:V=1/3 Sh。)

提問:這個公式裏,Sh是求什麼?爲什麼要乘以1/3?要求圓錐的體積應該知道什麼條件?

3、公式應用。

(1)出示例1 一個圓錐體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V=1/3Sh 板書後提問:1912是求什麼?

=1/31912 如果不乘以1/3是求什麼?

=76(立方厘米)

答 :(略)

(2)如果題目不告訴底面積,而是告訴底面半徑是3釐米,怎樣求圓錐體積。

學生練習,教師講評(略)。

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鞏固練習。

1、求下列各圓錐的體積。

(1)底面積30平方釐米,高5釐米。

(2)底面半徑4分米,高是3分米。

(3)底面直徑12釐米,高是10釐米。

(4)底面周長31.4釐米,高6釐米。

2、

4

求下面各物體的體積。(單位:釐米)

12

9

5

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討論題:把一個體積是60立方厘米的圓柱體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削去的體積是多少?

透過討論,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歸納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認識了圓錐體,掌握了圓錐體的體積計算方法,能解答有關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 說板書設計。

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

圓錐的組成: 計算方法:

面:(兩個面) 棱:(一條棱) 圓柱體積公式:v=sh

頂點:(一個頂點) 高:(一條) 圓錐體積公式:v=1/3sh

例1 一個圓錐體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

求這圓椎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略)

這板書簡明扼要符合大綱要求,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突出了本節課重點和難點,便於學生學習和掌握,展現出承上啓下、循序漸近的過程,圍繞着圓錐體的認識和體積計算,概括出了明確的中心。

五. 幾點說明。

根據直觀性原則,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實驗、歸納、小結,認識圓錐體和體積計算公式。根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理,運用所學的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循序漸近地佈置一些練習,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

1.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乘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以往的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無論在內容還是呈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透過這一學生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場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許多一組一組出現的數量,並且每一組的數量是相同的。這樣設計使數學貼近了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例1則以學生的操作活動入手,展示小朋友們用小棒擺出的作品。教材這樣設計提示教師在進行乘法的教學時要從現實生活與學生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在現實生活與活動中發現並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從而呈現出幾個相同加數求和的情況,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建立乘法的意義於頭腦之中。

3.教學目標: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屬於基礎課,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義;培養團結合作精神,並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算式的讀法;最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本節課是學生對乘法的第一次系統瞭解、認識。因此,能根據求幾個幾相加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理解乘法的意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學情

乘法的意義是重要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必須切實學好的。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階段。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實際生活中,並透過拼擺活動,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使概念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 可見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於學生接受知識、鍛鍊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纔會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並用最簡潔的方法獲得有用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要儘可能地選擇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乘法”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學法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儘早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設計了:“到大家都喜愛的奧特曼家裏去做客,途經圖圖商店被攔住幫忙擺設籃球,奧特曼很爲難不知道該怎麼擺”這樣一個故事情景,使學生產生想幫助奧特曼的願望,進而讓學生用動手擺一擺。我把‘到奧特曼家做客’設計爲本節課的一條主線,用這一情景串起整節課的內容,一方面使教學前後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另一方面爲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2、採用提問引導探究式的教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爲,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基於以上認識,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義,更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乘法知識的探索過程。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發現並認識乘法,讓他們經歷一次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其成爲真正的學習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着帶路人、嚮導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啓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臺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勁。教師不主動將結論告知學生,把學生假設於無助的地位,設計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操作實踐,更好理解知識,並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3、音樂輔助法

輕音樂能緩解人的壓力,心情愉悅。因此,在課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輕音樂,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就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學法

梁啓超曾說:“教師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到結果的方法教人。”可見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才能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目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律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對比認識法

透過對加法算式的觀察分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增強對“相同加數”這一知識點的掌握、認識程度。

2、由分析到綜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透過對多個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觀察分析,從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不同等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幾個幾相加”的表達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於學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侷限,經過他們自己獨立探索所得的結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師大膽放手,採用討論教學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組討論、組間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見,以達到“共進”效果。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藉助於電教媒體,利用小朋友喜愛的奧特曼邀請勇於探索的小朋友到家裏做客創設情境,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良好愉悅的'學習心情,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自主實踐,探索新知

1、在問題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數。

(1)[媒體出示:奧特曼領着大家朝前走,來到圖圖商店門口被攔住了。圖圖請奧特曼幫忙把6個足球放進幾個櫃檯裏,奧特曼爲難了:該怎麼放呢?]只有數學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趣的,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幫助小熊在櫃子裏擺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見的擺設問題,體味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樂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求知的情境中。然後以同桌爲單位分組合作,用6個小圓片代表6個足球,往長方形格子裏擺,一人擺,一人寫相關的加法算式。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學會分工合作,又能達到“共進”的目的。

(2)根據學生彙報合作情況媒體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讓學生根據加數特點分類 ,思考爲什麼分成這樣兩組?從而引出“加數相同”這一概念[板書:加數都相同]再讓學生說說相同的加數都是哪些。[這一環節在學生觀察、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數都相同的加法)兩類。從而增強對“相同加數”這一知識點的掌握、認識程度。爲理解乘法的意義做下鋪墊。]

2、舉例設疑,感知概括幾個幾。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這裏主要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直觀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相同加數相加的實際問題很普遍。同時引導學生從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不同等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幾個幾相加”的表達方式。比如:鞋子是一雙一雙地數,一雙就是兩隻,三雙鞋子多少隻?就要把3個2相加。

3、在困惑中創造,認識乘法意義。

(1)遇困惑,激發創造,認識乘法[ 媒體出示:奧特曼計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隻手5個指頭,奧特曼有多少個手指?就要把2個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來,要加多少個5,所寫的連加算式會怎樣呢?”這個問題。使學生體驗到這樣的算式真長啊,寫起來非常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哇!”的願望,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充滿自信的基礎上,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探索,並透過小組合交流,創造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利用媒體講述“三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發明創造乘法的過程”拔亂反正引出乘法並介紹乘法的寫和讀、認識乘號。[板書課題:乘法和正確的乘法算式]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並且透過對學生進行鼓勵評價,如“小朋友和數學家的發現是一樣的”,讓學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學家一樣探索知識,由此獲得了情感體驗。

(2)認識乘法意義。

學生經歷了的創造過程,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寫乘法算式)

再讓學生將所舉生活中的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寫成乘法,並說出各自表示的意義。這樣能鞏固和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3)讓學生觀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體會哪種寫法簡便。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繫與區別。

三、聯繫生活實際,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我們把這一環節設計爲來到了奧特曼的家,奧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與前面相照應。學生透過觀察食物的包裝說明,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這裏設計的是一個變式練習,旨在讓學生學會分析、比較,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課堂總結,情知共融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覺得最令你高興的收穫是什麼?

這一環節設計,是想透過學生的回憶,不僅反饋本課的學習情況,總結所學知識,促進知識建構,同時也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現知情共融。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力圖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爲自主探索的、獲得成功體驗的、主動發展的和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 地位與重要性

“反函數”一節課是《高中代數》第一冊的重要內容。這一節課與函數的基本概念有着緊密的聯繫,透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接受、理解反函數的概念並學會反函數的求法,又可使學生加深對函數基本概念的理解,還爲日後反三角函數的教學做好準備,起到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接受、理解反函數的概念,並能判定一個函數是否存在反函數;

(2)使學生能夠求出指定函數的反函數,並能理解原函數和反函數之間的內在聯繫;

(3)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樹立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觀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反函數的概念及反函數的求法。理解反函數概念並求出函數的反函數是高一代數教學的重要內容,這建立在對函數概念的真正理解的基礎上,必須使學生對於函數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認識。

難點是反函數概念的接受與理解。學生對於反函數的來歷、反函數與原函數間的關係都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必須使學生認清反函數的實質就是函數這一本質問題,才能使學生接受概念並對反函數的存在有正確的認識。教學中複習函數概念,進而引出反函數概念,就是爲突破難點做準備。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引導發現式教學方法並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引導發現法作爲一種啓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點撥的方法,啓發學生透過主動思考、動手操作來達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接受,進而完成知識的內化,使書本的知識成爲自己的知識。課堂不再成爲“一言堂”,學生也不會變成教師注入知識的“容器”。

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採取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一堂課的資訊容量,使教學目標更完美地體現。另外,電腦軟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將教師的思路和策略以軟件的形式來體現,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課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自我發現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學中,教師創設疑問,學生想辦法解決疑問,透過教師的啓發點撥,在積極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找到了解決疑難的方法。整個過程貫穿“懷疑”——“思索”——“發現”——“解惑”四個環節,學生隨時對所學知識產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經歷了從肯定到否定、又從否定到肯定的辨證思維過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培養了學習能力。

四、說過程

在新課匯入、新課講授及終結階段的教學中,我力求發揮學生自我發現的能力,突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以啓發、引導爲教師的責任。

一、新課匯入

首先,在匯入階段的教學中,抓住反函數也是函數這一實質,以對函數概念的複習來引出反函數。指明函數是一種映射的實質,分析原函數中映射的具體情況,進而引導學生考慮,若將定義域、值域互換,此時映射還是不是一個函數呢?

首先提問學生函數基本概念,使學生明白函數是一種單值對應,即映射。再出示電腦動畫,以函數y=2x來具體分析,結合圖象引導學生注意:在定義域內所有自變量,都能在值域內找到唯一確定的一個函數值,即存在x→y的單值對應,例如:1→2,2→4,3→6,……若將定義域與值域互換,則對應變爲2→1,4→2,6→3,…這種對應是否構成單值對應,即映射呢?這種對應是否構成函數呢?至此,引出反函數的概念,爲概念的新授做好準備。

這樣的引入方式,抓住了反函數概念的實質,確保學生不會產生概念上的偏差。此外,可以使學生明白新知識來源於舊知識,促使學生主動運用函數的研究方法去學習反函數,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思維上的準備。

二、新課講授

在匯入的基礎上,給出反函數的具體概念。

給出概念後,必須防止學生對於反函數f-1(y)形式的誤解(以爲是1/f(x))。此外,還要學生理解:最終的表達形式寫爲y=f-1(x)是順應習慣,並且也爲後面的圖象研究提供方便,y實際上是原函數中的x,x是原函數中的y。對於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圖象觀察得出。

進一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出示電腦幻燈,設定疑問:(1)反函數是不是函數;(2)反函數有沒有三要素?如何確定?

引導學生思索,學生逐漸會認識到:反函數也是函數,其定義域是原函數的值域,對應法則可由原函數得到,值域則是原函數的定義域。

這時,給出電腦動畫,指明反函數與原函數的關係。澄清學生對於概念的認識,抓住問題的關鍵。

但是,具體怎樣求一個函數的反函數呢?

這些問題,必須透過實例解決,於是進入例題解答過程。

例1、 求下列函數的反函數。

(1)y=3x-1(x∈R); (2)y=x3+1;

(3)y=(2x+3)/(x-1)(x∈R且x≠1)

透過例1,要使學生明白具體求反函數的過程。以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啓發學生:既然反函數也存在三要素,那如何一一求出,得到具體的反函數呢?這時結合第(1)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找出關鍵 透過解關於x的方程,將x用y表達,以得到反函數的表達式。這個表達式中的x、 y表示什麼?這和我們通常的函數表達式有什麼區別?進而引導學生想到交換x、 y得到我們習慣使用的函數表達式。再考慮:反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怎麼求?是怎樣來的?學生思考後,可得出透過求原函數值域來得到反函數的定義域的方法。

教師板書第(1)小題,學生完成後兩題。

此時,引導學生比較三道小題的解題步驟,師生共同小結出求反函數的三部曲:反解(把解析式看作x的方程,求出反函數的解析式)--→互換(求出所給函數的值域並把它改換成反函數的定義域)--→改寫(將函數寫成y=f-1(x)的形式)。

教師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抓住反函數是函數這一本質問題,突出了反函數與原函數之間的聯繫,給出了具體求解的過程,使學生掌握了重點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以一個個問題來引導學生逐步“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的認識達到了第一次平衡。

“反函數的概念已經理解,反函數也會求了,任務已基本完成,該休息了”,有的學生會這樣想。這時,出示第二道例題,打破平衡,激起學生的疑難。

例2、(1)y=x2(x∈R)的反函數

(2)y=x2(x≥0)的反函數是

(3)y=x2(x<0)的反函數是

相當一部分同學會按部就班求出第(1)小題的“反函數” y= (x∈R)。這對不對呢?出示電腦動畫,引導學生觀察圖象,從函數的概念出發,必須存在x→y的單值對應,但反過來呢?y→x存不存在單值對應呢?適當的引導提問,使學生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在原函數的定義域內必須存在y→x的單值對應,這是反函數存在的前提。認清這一問題後,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y=x2(x∈R)不存在反函數,在定義域的局部存不存在反函數呢?讓學生藉助圖形發現答案,並且進一步得出y=x2(x≥0),y=x2(x<0)兩個函數的反函數。這樣,就突破了主要難點,澄清了概念,併爲以後反正弦函數的教學做好理論準備。

這樣設計的好處是:(1)透過函數圖像來研究問題,直觀形象,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並且爲後續的互爲反函數的函數圖像關係問題做好鋪墊。(2)對於反函數的存在性問題,不能迴避,必須使學生理解其內在含義,由具體的二次函數結合圖像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澄清的學生的疑問,達到教學目標。 $_:7au%X

此時,趁學生對於概念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出示幻燈,從函數概念、反函數的存在性、反函數的求法三方面進行簡單的歸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終結階段 Z7

(一)課堂練習

出示電腦幻燈,讓學生完成以下練習:

(1)函數y=2|x|在下列哪個定義區間內不存在反函數? ( )

(A)[2,4]; (B)[-4,4] (C)(0,+∞] (D)(-∞,0]

(2)求反函數:y=x/(2x+5),(x∈R且x≠-5/3)

(3)已知y= ,x∈[0,5/2],求出它的反函數,並指明定義域。

第一道題是概念題,使學生對於反函數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使學生對於反函數的存在條件認識更深刻。第二道題使學生熟悉反函數的求法,突出重點。第三道題使學生加深對於概念的理解,弄清反函數與原函數的內在關係。

(二)小結歸納

透過對反函數概念和性質的小結,使學生理清這節課的重難點,並使終結階段的教學更爲完整,達到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讓學生做課本P65習題六2、3、5,透過作業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以利課後解決學生尚有疑難的地方。

佈置一道發散性的練習(已知函數y=f(x),(x∈A)是增函數,問:反函數y=f-1(x)單調性如何?圖象中如何反映?),進一步深化教學。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文章,不浪費任何一個促使學生“自省”的機會,以積極的雙邊活動使學生主動自覺地發現結果、發現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的全面性。具體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在這一情境中去討論分析、探究發現,以符合學生思維的形式發展了學生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優化了整個教學。

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透過看圖、學文,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學習透過比較,概括事物特點的方法,並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瞭解灕江和桂林山水的特點。

2、指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先整體後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層滲透”,最後“再現整體,深化中心”。

2、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

3、採用先扶後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節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啓發談話,匯入新課。

同學們都喜歡旅遊,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領略那裏的山水。桂林,是我國廣西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著名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參觀旅遊。爲什麼呢?因爲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稱。

二、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錄像片,配以課文朗讀,欣賞圖片,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後讓學生談感受。

三、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找出來讀一讀,匯入學習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們和作者一起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

四、觀賞灕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的灕江水

問:灕江的水與別處的水有什麼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以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展示風光旖旎的西湖,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平如鏡”。)

2.歸納灕江水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灕江水的三個特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的。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淨。)

3.體會最後一句。

4.練習朗讀,讀出灕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

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五、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桂林的山

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峯巒雄偉”“紅葉似火”。)

2.歸納桂林山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體現桂林山特點的三個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峯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鬱鬱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峯兀立:即高峯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3.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六、我們觀賞了灕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麼感覺?作者又有什麼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啓發學生把山、水聯繫起來讀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麼感受?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盪舟灕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業

1.朗讀課文 2.識記生字

八、板書設計:

水 清

綠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畫中游

山 秀

第二課時

一、指名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然後討論

1.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和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麼關係?

(第一段總的說人們讚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嚮往,急於閱讀下文。後三段講作者盪舟灕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兩段分別描述灕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讀者對那裏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則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繫起來,使我們讀了在頭腦中形成連綿不斷的活動畫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確是天下第一。)

2.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是怎樣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三、識記生字,練習書寫

漓:注意右半部的寫法。

瀾:前鼻音。右邊“門”裏面是“柬”。

瑕:可與“假”進行比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結構,下邊是兩個“習”,整個字要寫緊湊。巒:前鼻音,與“瀾”比較讀音。與“戀”比較字形。筏:上下結構,右下不要丟撇。

四、指導背誦

1.在瞭解句與句關係的基礎上,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練習背誦。

2.在瞭解自然段之間的關係及自然段與全文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全文。

五、完成“思考練習3”抄寫句子,注意分號的用法。

要求:以標點爲標誌,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個字詞寫一字詞;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想想分號的用法(長句子中有三個並列的分句,每個分句中已經用了逗號,並列的分句之間要用分號。這樣,要以把一個個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誦課文

說課稿 篇6

大班的孩子對動物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是他們對動物的知識和經驗是零散的,需要教師給予孩子們歸整和梳理,幫助孩子們形成一個有關動物的比較完整的概念。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探索、討論、判斷、推理等等大膽表述對動物世界的認識,發現動物之間的不同,探討動物的獨特之處。結合幼兒學習,身心發展的特點在幼兒最近發展區,與孩子共同感知動物的自我保護,從它們的生存環境和它們各自的外形特徵有着很大的關聯這一線索入手激發幼兒熱愛動物和保護動物的美好情感。增強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意識,透過自主探究,觀察,分析,討論幫助孩子將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內化爲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到科學教育內容生活化,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說活動目標:

《綱要》指出“讓幼兒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學習能力、興趣、特點、需要既考慮已有知識經驗的積累又注重新經驗的獲得,綜合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制定了以下目標:

一、鼓勵幼兒透過調查、分析、討論等,瞭解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知道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係,發展幼兒的觀察調查、分析能力。

二、透過活動激發幼兒探索動物世界奧祕的興趣,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

說活動重點

《綱要》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在做的過程中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只有讓孩子感覺到他們的新發現,是自己得到的結果和找到的答案,他們纔會真正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因此,鼓勵幼兒透過調查、分析、討論等,瞭解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發展幼兒的調查,分析能力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說活動難點

在幼兒 調查、分析、討論的基礎上確立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動物外形之間的關係。並能夠對動物的各種自我保護的方法進行分析,分析它們形成的原因,這是更高層次的。

說活動準備

1、首先知識經驗準備:課前認識各種動物,對各種動物感興趣,進行調查問卷,鼓勵幼兒透過各種途徑獲得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其次環境材料準備:多媒體課件、動物自我保護的錄像、各種動物卡片、標記、白紙、水彩筆。

說教法 學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立求“形成合作探究式”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採用了直觀法、分享體驗法、遊戲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自主探究,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觀察力和樂與探索的精神。整個活動以幼兒爲主體,老師爲主導,使用深入淺出的教學原則,透過啓發引導---觀察實踐---討論評價---活動延伸的學習過程來進行。

說活動過程

活動環節一

由多媒體課件“鯊魚來了”引題:“在寧靜的大海里一條大鯊魚出來想攻擊一隻烏賊,烏賊利用噴墨來隱蔽自己,使自己脫離危險……”

(我運用多媒體教課件生動、具體、形象、富於吸引力且聲像並茂,動靜結優點,匯入活動同時調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1、才你看到了什麼?

2、烏賊使用什麼辦法來保護自己的?

3、烏賊有沒有被鯊魚吃掉?

活動環節二

共享調查問卷(動物的自我保護調查表)教師簡短小結

(這一環節中我運用參與法與分享體驗法)“請你拿出調查表和好朋友說說,你都看到了那些資料。”鼓勵幼兒展示並大膽表述自己的調查分析,和同伴資源共享。初步解決重點目標。“原來小動物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想辦法來保護自己”

(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我鼓勵幼兒運用調查、分析、討論和統計的方法獲得各種動物保護自己的知識。同時在活動中注重幼兒和同伴之間的資源共享,注重同伴之間的互相引領、互相學習、互相獲得。使幼兒在活動中學習,探究的主觀能動性大大發揮。)。

活動環節三

集中探討分類:透過遊戲法對有相同自我保護方法的動物進行分類。

第一類

有保護色的動物:青蛙、蚱蜢、變色龍等運用環境色來隱藏保護自己,然後引導幼兒分析它們的生活環境。

第二類

有盔甲的動物:烏龜、蝸牛、田螺、河蚌、穿x甲等引導幼兒分析它們共同的外形特徵。

第三類

有其他自衛方法:海膽、刺蝟用硬刺、斑馬、鹿兔用快跑、小壁虎用自切、黃鼠狼用臭氣,在這一分類環節中,教師出示標記和幼兒共同記錄。

(教師和幼兒對各自的調查分析表進行討論與分享,同時集體歸納它們的相同。在環節三中,透過表述、操作分類、分析探討、記錄等方法,使重點目標得以突破,難點目標進一步解決。)(“遊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方式”在與小組合作遊戲的過程中既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法,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又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

活動環節四

觀看錄像“動物的自我保護”,在觀看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看並幫助幼兒驗證自己的調查分析。

(從而使重、難點目標得以突破提升。)(情境教學法)

活動環節五

經驗的提升

師:“小朋友知道了不同的動物遇到危險的時候都有保護自己的方法,我們小朋友遇到危險用什麼辦法保護自己呢?””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自我保護方法?”

以 “我的自我保護”爲題,透過回憶與同伴間的自我保護方法教師激發幼兒爲自己想像創造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採取小組討論和個別述說的方法,在討論後鼓勵幼兒在紙上畫下來。

(此環節運用繪畫這一表現方式,鼓勵幼兒想像創造自我保護的方法,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最終使活動目標得以深化,並回歸生活。)

延伸活動:引導幼兒調查更多弱小的動物們的自我保護的方法,幫助幼兒明白弱小並不一定會失敗的道理。

本次說活動特色

特色:注重與幼兒生活學習經驗相結合,同時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又注重幼兒新經驗的獲得,活動中鼓勵幼兒透過各種途徑去搜集有關的知識:如書籍、網絡、成人那裏等等,逐步發展幼兒自己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爲入小學學習打好基礎。

結束:整個教學過程孩子都是處在積極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活動中,透過感知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對象提出問題再帶着問題透過與同伴協作觀察交流中得出結論。老師始終是一個“熱情而積極的鼓勵者,支援者,有效而審慎的引導者”。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選自《多元智能創意課程》中班第一主題活動《快樂小天地》中的一節科學領域活動課《神奇的發現》;放大鏡的鏡片是凸透鏡,凸透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是透明的。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放大鏡有兩種使用方法。分別是:1、放大鏡對準觀察的實物上下移動或前後移動,直到看清楚爲止。2、把放大鏡放到眼前,慢慢的移向所觀察實物的上方,直到看清楚爲止。

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對於使用放大鏡去探索事物的變化很感興趣;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能夠發現事物的明顯變化,但是,對於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把自己所觀察的物體看清楚並不清楚,所以,我依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本次活動中採用了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讓他們在自己的探索中瞭解放大鏡的特點,知道如何在探索中正確使用放大鏡。

本節課我將瞭解放大鏡的特點設爲重點;探索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設定爲本節活動的難點。

二、設計思路:

孩子們對於使用放大鏡探索事物很感興趣,但是,在孩子的活動中發現他們對於如何使用放大鏡,如何看清物體操作的並不準確。於是,我在本節活動中設計了說——聽——看——用——展等形式。讓幼兒瞭解放大鏡的特點,學習使用放大鏡的正確方法。

三、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目標,本次活動目標爲: 1、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2、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3、學習觀察,體驗探索事物的變化並用粘貼的方法記錄。

四、說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故事《神奇的鏡子》;視頻《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放大鏡人手一個;觀察記錄表人手一份、水果、動物、交通工具圖片若干、膠棒。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啓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自主探究法等,使幼兒學會正確的使用放大鏡去探究事物的變化。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透過故事,自由探究、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六、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共設計了七步:

(一)、師幼交談,說說放大鏡的神奇。在此步驟中我運用了談話法,透過和幼兒交談,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我們說一說放大鏡有什麼神奇的地方。

(二)、傾聽故事,瞭解放大鏡的作用

在此過程中我運用了講述法、觀察法讓幼兒邊看圖片邊聽故事,讓孩子們瞭解放大鏡的作用,知道放大鏡能夠把物體放大。

(三)、認識放大鏡,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這一步我運用了觀察法、觸摸體驗法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發現放大鏡的鏡片的特點;從而,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四)、嘗試使用,探索放大鏡的用法

在此過程中我運用了操作法、交流法讓孩子們用放大鏡自由探索,在操作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使用放大鏡的方法,然後與同伴進行交流。從而,探究如何使用放大鏡。

(五)、觀看視頻,正確的使用放大鏡

本步播放視頻讓幼兒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掌握使用放大鏡的正確方法。

(六)、運用放大鏡,嘗試記錄探索結果

本步運用操作法與記錄法;爲幼兒準備了三類很小的圖片,讓他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別。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細小的圖片貼在記錄單相應的空格里。進一步鞏固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七、成果展示,區域中進一步探索

最後,讓幼兒把完成的記錄單放到教師完成的記錄單的下面,師幼共同欣賞。教師還爲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提供了更多的細小圖片,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進一步探索。

反思:本活動以幼兒的興趣爲出發點突顯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探索操作,獲得經驗。透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爲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臺。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動預設的目標。當然,在活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請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說課稿 篇8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範例。因此,學生透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薰陶。這麼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領會詩歌所抒發的豪壯的情懷

2.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初一的學生,他們對詩歌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麼怎樣透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於教材,高於教材”。根據這些情況,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掌握詩的思想內容及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採用啓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討論感悟爲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爲:匯入新課、把握語脈、品味語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五大版塊。

具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讓同學們初步瞭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着學習小序,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二、把握語脈

1.聽三首詩的範讀錄音。

聽的時候,提示學生聽清重音與語調,聽完後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着重寫什麼?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麼關係?“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麼作用?

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後再明確答案。透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三、品味語句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如準備何突破本文難點,我的設想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個知識平臺,引學生思維上路,分三步來化解本課難點:透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透過分析詩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生動性;透過分析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1、爲了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並學會、體味這些詞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針對第一章設計了這個問題:揣摩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的字好不好?爲什麼?

此去泉臺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透過“招”、“斬”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②針對第二、三章設計了第二組問題

a.“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個“須”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捷報飛來當紙錢”的“飛”字換成“傳”“飄”“交”字行不行,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c.“投身革命”改爲“參加革命”可不可以?爲什麼?

透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第一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2.爲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問題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透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3.爲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爲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透過以上幾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變被動爲主動地吸取知識,使我們這堂課的重點難點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四、拓展思維

爲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並培養他們的比較閱讀能力,我設計了下面的比較閱讀訓練。

下面三首詩的詩意與《梅嶺三章》有相似之處,請比較它們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a.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裴爲菲《自由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五、提高能力

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強誦讀,準備參加本班的詩歌朗誦比賽。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9

說教材:

《如夢令》一詞所記述的內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講述作者曾經飲酒溪亭,被自然界景緻和美好生活氣氛所薰染,以致酒醉,找不到歸家之路,撐船隨意遊轉,沒想到誤入荷花叢中,驚醒了一羣同樣“沉醉”的鷗鷺。整首詞言語如內容一般平實、自然。它側重在寫景,融情於景。透過景物描寫來抒發和表達對自然的讚美和對生活的熱愛,故而意境含蓄深沉。詞中只見景卻不見人。而事實上作者的行蹤早就融入到景中去了,成爲意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詞。

2.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詞的學習方法。

3.透過品味詩詞的意境,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作者的快樂心情以及對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

重難點

1.品讀字詞,想象意境,並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2.有感情地吟誦詞並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說教法:

1.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悟中品讀。

2.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置身詩境,以景入情。

(針對五年級學生朗讀感悟能力,已經能夠透過反覆朗讀,大致理解詩詞表現的意思和所敘述的事情,因此結合學生年齡特徵和閱歷經驗,確定如下的學習方法。)

說學法:

1.讀中感悟:在反覆自讀、誦讀、品讀等各種朗讀形式下,能讓學生對詩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情感上的調動。

2.合作探究:根據新課標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說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說課時:一課時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初步讀文

1.介紹李清照生平。

2.回顧以前所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區別詞與詩的不同點,着重介紹詞和詞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用心展開想象,用眼仔細觀察,用口有感情地誦讀。

4.指導朗讀。透過學生個別讀,集體讀,教師範讀,師生同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停頓,讀出詩詞的節奏和味道。

【設計意圖:瞭解李清照的生平,區別詞與詩的不同特點,明確學習要求,掌握學習方法。加強朗讀指導,體會詩詞音韻之美。不僅讓詞“活”在學生的嘴上,更能“活”在學生的心裏。只有解決了難讀的問題,才能解決“難入”(入情、入境)的問題。】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線

1.引導學生質疑,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詞的方法。

2.透過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透過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3.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感情線索,繼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再指導學生讀整首詞(可透過播放朗讀錄音再讓學生練習自讀),感悟把詞讀“長”了的樂趣,體味詩詞含蓄之美。

【設計意圖:學生能透過問題提示,把握詞的大意,理清課文的感情線索。能夠有針對性地透過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三)想象畫面,以圖悟文。

1.引導學生尋找課文中所描繪的三幅畫面,分別是“溪亭日暮”圖、“藕花深處”圖、“一灘鷗鷺”圖。

2.指導朗讀,展開想象,感悟美麗的畫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並結合學生理解說說這幾幅畫面所描繪的內容和意境。

3.音樂伴奏,教師範讀,將學生再次帶入美妙的意境中。

4.總結課文,我們認識到李清照她是多麼熱愛這美麗的大自然,熱愛這美好的生活呀!她醉了!不光是酒美,此時的景也美。不僅人醉了,此時的心也醉了。

5.欣賞歌曲由蔡琴演唱的歌曲《如夢令》。

6.在學生感情最濃的時候,引導學生集體吟誦。

【設計意圖:透過尋找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體會本詞的特有的“圖畫”美、“意境”美,並透過學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讓畫面有“聲”有“色”,並透過學生的連續想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變成“動畫”透過文字與畫面的結合,在品讀中感悟詞中所描繪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詞人美好的心境。】

(四)吟唱欣賞,適度拓展

1.引導學生吟誦《如夢令》,感受詞的精煉,短短的幾句文字就能表達出內心的真摯感情,這既是對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對內容的藝術呈現。

2.有機拓展,引導學生欣賞另一首《如夢令》。要求學生:一邊品讀一邊將兩首詞進行比較。透過學生品讀和比較,不難發現,這兩首詞字數、句式、“醉”的本意相同,但是表達的具體內容和情感不同,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反覆品讀、體會。

3.結尾處,告訴同學們唐詩宋詞是祖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它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希望同學們課外時間多讀一讀唐詩宋詞,從這些文學的經典中汲取更多的營養。

【設計意圖:吟唱《如夢令》,感受詞的精煉。透過比較,讓學生對於宋詞的有關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對詞的學習方法有更清晰的瞭解和掌握。】

說板書設計:

抓住《如夢令》一詞中的關鍵詞體會作者愉悅的心情,同時,透過總結學習詞的方法和對三幅畫面的描述,引導學生把握詞的大意,感悟詞的意境美。

如夢令

方 法 畫 面

品 讀 溪亭日暮

吟 誦 藕花深處 醉

想 象 一灘鷗鷺

TAG標籤:#彙編 #範文 #說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