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學問集>教學資源>語文知識>說課稿>【實用】說課稿範文彙編9篇

【實用】說課稿範文彙編9篇

學問集 人氣:1.2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說課稿範文彙編9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望讀書的“大眼睛”》一課是一篇夾敘夾議的說明文,語言平實中蘊涵着豐富的情感。全文圍繞着一張曾經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照片展開,介紹了拍攝當時的情況和照片發表後引起的巨大反響。展示了貧困地區兒童在學習條件極度惡劣的情況下,仍然渴望讀書、渴望求知的強烈願望。對於生活在比較優越環境下的城市孩子極富教育意義。

全文共七個段落。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紹了“大眼睛”照片的來歷,交代了事情發展的背景。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用凝練的手法傳神地勾勒了一雙清澈、專注、會說話的眼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聯想。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寫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總述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直到今天仍召喚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支援希望工程,激勵許多孩子更加努力學習。

其中2——5自然段對大眼睛的描寫,語句凝練、真摯感人,可謂全文的亮點。如“它注視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老師講的每一句話……”兩個“生怕”,寫出了小女孩對知識的無限渴求。再如:“這雙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們講述着成千上萬瀕臨失學的兒童的故事。”將人們的視角引向那成千上萬瀕臨失學的孩子,那一雙雙眼睛彷彿看到人們的內心深處,激起人們對失學兒童的深切同情。

這篇課文傳達的情感,語言結構都是美的,能使孩子聯繫到自己激發情感和想象活動。

二、說目標。

以上述教材編排特點爲依據,我確定以下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一是圖文對照,感受“大眼睛”的特點,並結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關背景資料,幫助理解作者由此聯想到的內容;二是學習掌握“跋涉、蜿蜒、攢”等生字;三是能夠在重點的詞語下加點,在重點的句子下面畫波浪線;理解感興趣的詞語。四是複述課文,抄寫“華彩段”。

過程與方法:一是藉助多種渠道查找、閱讀、勾畫與文字有關的背景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處理資訊的能力;二是透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入情入境,動情朗讀,深入感悟;三是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昇華體驗,鼓勵學生嘗試實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感受貧困地區兒童對讀書的強烈渴望,激起學生的愛心,鼓勵學生參與有意義的實踐活動。

2、引導學生反思自我,激勵孩子們更加努力的學習。

三、說學情。

這篇課文在人教版教材體系中安排在第八冊,在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質疑習慣和抓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基礎上,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做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北師大版教材把它安排在第八冊,“眼睛”這一主題單元,旨在讓學生了解圍繞由眼睛引發的故事,體會其中包含的豐富內涵;同時,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理解詞語、概括課文的語文能力。學生透過前面三年的學習,對於含義深刻的詞語的詞語的理解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透過教學本篇課文,要進一步提高學生聯繫課文內容、聯繫背景理解重點詞語的能力,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詞語進行研究,進而理解。

四、重難點。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我確定本文教學的重點有兩個:

一是圖文對照,藉助多種渠道查找、閱讀、勾畫與文字有關的背景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處理資訊的能力。

二是感受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並結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關背景資料,理解作者由此聯想到的內容。邊理解、邊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五、說教法。

本課教學採用“整體感知——分解探究——概括把握——遷移運用”的教學環節設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入情入境,動情朗讀,深入感悟。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昇華體驗,鼓勵學生嘗試實踐。

六、說教學設計。

以下爲全文兩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創境生情,自然揭題。

要理解本課的深刻內涵,瞭解當時照這張照片時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前可以佈置學生蒐集有關的背景資料,並指導學生對蒐集的資料進行閱讀、勾畫、概括,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在匯入新課環節可以藉助錄象(可以是希望工程的宣傳片),展現貧困地區的極度惡劣的學習環境,將學生帶入情境,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朗讀感知,掃清字詞障礙。

(三)細讀品味,聯想感悟。

第2——5自然段敘事中有抒情,可以讓學生邊看圖、邊朗讀、邊感悟。

先讓學生看課文中的插圖,談談這是一雙怎樣的眼睛,這雙眼睛讓你聯想到了什麼?對這張照片中的大眼睛有一個的初步感受。“我們是這樣的感覺,那麼親眼看到這個孩子的記者,又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引導孩子細細的默讀課文中的細緻描寫。然後指名讀由照片聯想到的2—5段。“這一部分中,哪些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再默讀,品詞酌句。之後讓學生小組交流、抓住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感受。

“這雙大眼睛確實觸動了我們,更讓我們震撼的是她那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她那不向困難低頭的幼小心靈!”引讀課文的後兩段,讓學生感受充滿溫情的社會,得到更多的啓示。

(四)昇華情感,鼓勵實踐。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我和大眼睛”這個話題暢所欲言,引發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與“大眼睛”相比我們的生活條件是這樣的優越,但我們是否珍惜,有沒有用認真的態度來對待。在比較中,讓學生們得到觸動、有所思考,進而使學生認識到要珍惜現在的分分秒秒,以更加刻苦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我們該如何幫助比自己生活困難的小夥伴”進行討論,引導如果學生有爲貧困地區捐款捐物的行爲,可以讓他們談一談自己切身的體會,並號召其他同學也參與到助人的行動中來。

(五)結合“筆下生花”,培養寫作技能。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可以感受到人的很多心理活動。可讓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後留心觀察身邊熟悉或是不熟悉的人,以“眼睛”爲專題寫日記。引導學生細緻觀察每個人不同的眼神,從不同的神態中感受它所傳遞的不同資訊。特別要讓學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發現,發現生活中關切的眼神,體會身邊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的點點關愛。在寫日記時,引導學生透過眼神看心靈,可以展開恰當的聯想,用生動的語言、細膩的筆觸來描繪,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爲後面“筆下生花”積累寫作素材,培養學生會觀察、寫具體的良好習慣。

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1、 教學內容:本課是人教版四年級第七冊四單元的內容。

2、 教材簡析:分數是我們四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到的新內容,它又是學生對分數理解的關鍵,本課的學習還爲以後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課“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分數意義的基礎上來進行的。讓學生透過中的動畫操作演示,使學生理解加減法的算理,並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況下,分子才能相加、相減的道理。使學生透過操作明白算理,在“動”中思、在“動”中悟。

3、 教學目標:經過我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生的瞭解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迅速地計算有關習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目標:滲透“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4、 本課的教學重點爲:理解和計算簡單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5、 本課的教學難點爲:理解簡單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二、 說教法。

在本節課中,我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 從生活情景出發,以遊戲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2、 大膽利用讓學生自學,使全體學生處於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3、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4、 在學生的反饋中,對於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

三、 說學法: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爲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決定在教學中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中的動畫演示自己歸納、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概括的同時,自己嘗試對分數加法的計算,並讓學生透過小組交流,將分數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條思路。

3、充分利用小組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增強合作學習的合作精神。

4、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充當老師的角色,自己出題,學生自己解答。

四、 說教學過程:

1、 爲了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複習中,設計了一個“過關遊戲”環節,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在計算回答的同時,也將分數的含義理解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加深,爲新課內容打下基礎。

2、 在新課以前,我出示一個探索實驗的動畫圖,讓學生直接根據演示列出算式,然後告訴學生知道爲什麼:+=,接着就揭示課題:簡單的分數加減法。這樣可以使課題很自然地滲透到學生腦海。

3、 在例1的教學中,我決定採取讓學生讀懂題目以後,自己分小組討論列出算式,再試着進行計算,並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訴自己的小夥伴。我想透過這種方法,一定可以使學生人人動手、動腦,體現出自主探索學習的優越性。

4、 就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並在具體的生活情意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因此在例2的教學中,由於有例1的基礎,我讓一個學生直接列出算式,算出結果以後,再特別指出:“”這個分數有何特點,然後利用演示,使學生明白實際就是一個單位:“1” 可以直接等於“1”,並且讓學生說一說還有哪些等於1的分數,請學生舉例,同時使學生明白等於1的分數有無限多個。

5、 在分數減法的教學中,由於有了加法的基礎,所以我決定大膽的讓學生自學,透過學生自己的討論、探索、推理,利用小組交流的機會,將分數減法的算理記在心中。尤其在例4的教學中,讓學生積極思考,明白爲什麼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數的原因。

6、 在分數加減法教學過程完成後,我準備引導學生完整的歸納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並且教師板書在黑板上,以利用學生的感覺器官,增強學生的記憶。

7、 課堂練習是一堂課的關鍵部份,所以我在學生完成了課本相應的做一做以後,鼓勵學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數加減法的題目,再請其他學生來完成,透過這個環節的練習,我想學生一定具有極強的課堂興趣。

8、 最後,我還安排了一個“摘蘋果”的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記、在歡快的氣氛中,將本節課的知識點刻入學生大腦。

五、 板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我特將板書設計如下:

以上是我對這一課時的教學設想,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以新課標爲準繩,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一定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愉悅、興奮的氛圍中自然接受所學的知識內容,並讓學習內容能在實踐中得到昇華,爲後面的學習分數打下基礎。我相信學生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此節課的教學內容,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在以上教學設計中,肯定會出現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們批評指正,歡迎多提寶貴意見。非常感謝!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好,下面我對所教的這節課進行一個簡要介紹。

一、說教材《於園》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 短文,該單元以“建築藝術”爲主題展開。 《於園》是一篇介紹我國園林建築的一篇說明文,本文按照空間 方位的說明順序從先到後地從“以實奇”“以空奇”“以幽陰深邃” 、 、 三個方面說明了“於園”奇在“磊石”的特徵。語言準確而又生動形 象,說明順序清晰合理,不失爲一篇文質兼美的說明文。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學習目標,我將本課的學習 目標確定爲: 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並能理解全文的含義; 2、瞭解於園的奇特之處; 3、掌握按空間方位爲說明順序的寫作方法; 4、體會我國古代園林設計的精巧和建造者技術的高超。

二、說教法

1、採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象化,利用多媒體,直接呈現園林 建築的美,在給學生帶來視覺衝擊的同時,激發了他們學習本課的興 趣。

2、提問法和點撥法相結合,在問題中逐步引導學生,能使其逐漸 深入理解文章,又透過點撥,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其思路。

三、說學法在學法上,我所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時 由學生藉助流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積累獨立完成, 然後以學習互助 小組爲單位進行組內展示、 交流, 對句子含義的理解, 爲了節省時間, 我讓他們一人一句進行解釋。 這也就是平時所說的 “自主探究” “合 和 作交流”相結合,在解決課文後邊四個理解性問題時,我又讓他們合 作完成,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要學生能解決的我絕對不代勞,不能 的我組織各組之間的同學進行互幫互助, 讓他們互相幫助、 共同完成, 我只趕到了一個組織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爲主體,以老師 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過程爲了完成學習目標,整個教學活動我按一個環節展開。

1、讀課文,正字音,釋詞義,知內容。在此環節中學生要讀 準每一個字的讀音, 透過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再進行小組內展示交流, 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表達能力。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以下三個問題:於園的特點;從哪 幾方面介紹了磊石;除磊石外,還介紹了哪一處景緻。透過完成這三 個問題,學生會逐漸深入理解文章。

3、感知本文的說明順序。

4、品味本文的語言特點,本文的語言用語準確、生動形象, 很好地表現了於園的特徵,很值得學生去揣摩品味。

5、感受我國園林設計的精巧和建造技藝的高超,培養學生的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了 說明,我的說課至此結束,謝謝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自然界,聲音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對於大班幼兒來說,聲音是熟悉的,但對於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卻又是陌生的。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重在讓幼兒透過親自動手操作,探索聲音產生的原因。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透過學習,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爲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之中。因此在活動中,我有選擇地選取了孩子們身邊的一些廢舊材料,如鐵製的月餅盒子、冰淇淋盒子、紙盒、紙杯、礦泉水瓶子等,透過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讓他們在一種寬鬆的氛圍中去嘗試、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聲音產生的原因,並獲得相關的經驗。另一方面,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說話聲音也越來越大,有時,有的幼兒甚至喜歡故意大聲尖叫。爲了培養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和思維的靈活性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讓幼兒能在輕輕鬆鬆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成爲活動中真正的主人,我設計了這個嘗試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較強的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一定的導向作用。考慮幼兒對聲音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幾個目標:

1、能辨別生活中各種常見物體發出的聲音。

2、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3、能大膽表述自己探究的過程和結果,體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

目標1和目標2綜合了認知和能力兩方面的目標。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給予幼兒正確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所以重點目標定位在認知和能力兩方面。其中,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目標3是社會情感目標,透過大膽表述自己探究的過程和結果,體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這三個目標蘊含了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結構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能否構成問題情境的探究點,有時甚至影響到活動的成敗。我爲活動做了以下的準備:

一是經驗準備:幼兒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聲音。

二是物質準備:

1、錄有動物的叫聲、汽車的鳴笛聲、電話鈴聲、孩子們的笑聲等聲音的錄音

2、鐵製的月餅盒子、冰淇淋盒子、紙盒、紙杯、礦泉水瓶子等廢舊材料

3、鼓、小珠子

4、錄有樂音和噪音聲音的磁帶

5、錄音機

四、說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因此,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1、活動操作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是幼兒建構經驗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我爲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探索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五、說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的設計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引發興趣,感知聲音。讓幼兒聽一聽生活中的各種各樣聲音,如動物的叫聲、汽車的鳴笛聲、電話鈴聲、孩子們的笑聲等,以激發孩子們對聲音的探索慾望,從而引出聲音這一主題。第二部分操作體驗,探索聲音。我提供了多種廢舊操作材料供幼兒自由操作,從而在幼兒自主嘗試探索中得出“聲音是有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此結論是由幼兒自主探索得出的,更易被幼兒接受。第三部分迴歸生活,聽辨聲音。此環節透過讓幼兒聽聽樂音和噪音兩種聲音,知道在我們生活中有好聽的聲音,也有不好聽的聲音,多聽了不好的聲音,有害人的健康,從中教育幼兒在遊戲活動中要說悄悄話,避免產生噪音,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進一步豐富孩子們對聲音的認識。下面,我具體講一講活動的過程。

一、引發興趣,感知聲音。

“請你們聽一聽,這是什麼聲音?”

教師播放動物的叫聲、汽車的鳴笛聲、電話鈴聲、孩子們的笑聲,讓孩子一一說出這是什麼聲音。

“我們在生活中聽到過這麼多的聲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發現聲音裏的祕密。”

(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請孩子們來聽一聽生活中的各種各樣聲音,如動物的叫聲、汽車的鳴笛聲、電話鈴聲、孩子們的笑聲等,以激發孩子們對聲音的探索慾望。)

二、操作體驗,探索聲音。

1、幼兒第一次操作,在玩中知道當物體發生碰撞時就會發出聲音。

老師這裏有鐵製的月餅盒子、冰淇淋盒子、紙盒、紙杯、礦泉水瓶子等廢舊材料,請你們去玩一玩,怎樣讓這些材料發出聲音?

幼兒自由實驗、交流,教師觀察指導。

自由探索結束後,引導幼兒共同交流:“你用了什麼方法,使什麼材料發出了聲音?”

“那聲音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教師鼓勵孩子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這一環節中,我爲幼兒提供了各種廢舊材料,着重讓幼兒透過自主的探索,讓幼兒在玩中知道當物體發生碰撞時就會發出聲音。首先,我爲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材料,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孩子們操作興趣非常高,每位孩子都在認真地探索,並和同伴相互交流、分享着自己的發現和成功的喜悅,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其次,在指導幼兒活動時,我有意識地鼓勵他們進行多種嘗試:“除了這種材料,你還能使桌上的其他材料發出聲音來嗎?”“你用了什麼方法,使什麼材料發出了聲音?”“除了這種方法,你還有別的方法讓它發出聲音來嗎?”透過孩子們的自主探索,我提出了在此次活動中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聲音到底是怎麼來的”,爲下面教師的實驗操作作了鋪墊。

2、教師實驗操作,讓幼兒瞭解聲音產生的原因。

教師用鼓棍敲擊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珠子在跳動。

提問:小朋友們,小珠子是真個奇怪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臺,還要有用大鼓爲她伴奏她才肯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透過一個簡單的小實驗——鼓面上跳動的小珠子,使孩子們感知振動,從而發現“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師的直觀演示,引導幼兒感知鼓棍必須和鼓面發生碰撞,鼓面纔會震動而且會發出鼓聲,從而讓幼兒瞭解聲音產生的原因。)

3、幼兒第二次操作,嘗試讓所有的物品發出聲音。

小朋友,想一想除了這些材料能發出聲音,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東西能發出聲音?請你去找一找,試一試,讓這些東西也能發出聲音。

自主探索結束後,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操作及發現,教師小結。

(本次操作是幼兒運用獲得的已有經驗進行實踐活動,讓幼兒知道只要透過振動就能讓物體發出聲音,進一步鞏固了聲音產生的原因。)

三、迴歸生活,聽辨聲音。

1、教師播放兩段錄音,請幼兒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2、教師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好聽的聲音,也有不好聽的聲音,要是多聽了不好的聲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們在遊戲活動中要說悄悄話,要懂得保護好自己的嗓子,避免產生噪音,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3、我們一起用剛剛找到的會發出聲音的物品配上這段好聽的音樂一起來表演一下吧。

(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更應服務於生活,作爲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兒童將科學帶到生活中。我把聲音引申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幫助孩子們瞭解我們身邊的噪音與樂音,進一步豐富孩子們對聲音的認識。透過比較,讓幼兒知道噪音有害身體健康,從而養成說話輕、走路輕的良好習慣。活動的最後,我請孩子們一起用剛剛找到的會發出聲音的物品配上這段好聽的音樂一起來表演,使孩子們的興致更是達到了最高點。)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培養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索慾望。要使一個科學活動獲得成功,需要不斷的嘗試和探索,爲此,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說課稿 篇5

教學內容:

本文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5課的一篇自讀課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個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爲父親的作者並沒有選擇迴避,也沒有教條式的說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信中主要談了人的“精神性”與“生物性”的關係,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應該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從中啓發和培養了女兒正確的愛情觀,這篇課文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來說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生分析: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對於愛情這個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學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的不良現象。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引。“如何面對愛情?愛情的真諦是什麼?”這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於學生對愛情這個話題比較好奇、興趣較大,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討論,但學生可能有羞於發言或不敢發言的現象,因此,要多加引導和鼓勵,讓學生放下包袱,輕鬆參與到討論當中。同時,相對於中學生而言,由於中學生“涉世未深”,缺乏豐富的相關的生活經驗,對於愛情的本質的理解會有些困難。另外,學生對於課文中一些含義較深較抽象的語句,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

設計思想:

1.課前準備好課件,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透過多感官的刺激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創設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2.教師明確討論的要求,透過討論去交流對愛情的不同看法,從中探討愛情的真諦,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3.結合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複習書信的格式和特點。

2.學習本文用故事去闡釋道理的方法,體會故事背後的寓意。

3.瞭解愛情的真正含義,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過程與方法:

1.本文由於採用故事的形式去闡釋道理,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同時由於青少年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對愛情等問題比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較感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去教學,讓學生積極大膽地開展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進一步養成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習慣,提高其朗讀感知能力。

3.繼續學習在語境中領會語句含義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優美動人的背景音樂,教師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愛情故事,讓學生進一步受到啓發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注意從正面去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和討論,培養其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要體會文中作者作爲父親對女兒的深深的愛,透過學習使學生能以積極的態度去生活和學習。

2.引導學生理解愛情的本質,適當進行青春期教育。

教學重點:

1.體會運用故事闡述抽象道理的寫法的好處。

2.透過討論去品味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理解愛情的真正含義,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難點:

1.對一些含義較深的抽象的語句,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這需要教師及時去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

2.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轉變的特殊階段,由於缺乏充分的生活經驗,對於愛情本質的理解會有些困難。

課前準備:

1.蒐集有關蘇霍姆林斯基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蒐集一些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愛情故事。

2.學生課外解決本文的生字詞,並思考對愛情的看法。

3.學生針對預習中存在的疑問,準備好討論交流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

1、講故事匯入:

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經常和另一個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勝負。這兩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窪地。處在高地上的城市頭領想出了一個令人心酸的絕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庫開啟。結果可想而知,窪地的城市被大水圍困,註定要滅亡。水庫開啟,哭叫之聲不絕於耳。看到如此的慘狀,圍困者做出了一個人道的姿態,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隻不多,只能容納極少一部分人,他們的頭領喜歡女人,所以只能讓婦女上船,並要求只能帶自己最喜歡的一樣東西。有的帶上自己的玉鐲,有的帶上自己的金銀首飾;有的帶上自己的銅鏡……她們想這樣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財產。惟有一位婦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奮力上船。一個士兵阻攔道:“船上只允許上婦女,不許運男人。”那位婦女說:“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東西。”士兵無言以對,只好乖乖地讓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倖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婦女的丈夫。

在這個婦女的眼裏,愛情就是最美好的東西。你是如何理解愛情的,請同學們談一談。

這就是愛情,說起愛情,莎土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我們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但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這個父親就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致女兒的信》。

2、關於蘇霍姆林斯基

作爲飲譽全球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滿童心的真誠人道主義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創辦的帕夫雷什中學聯繫在一期的。蘇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規律總是這樣的:五點鐘就開始起來寫教育日記,一直寫到八點鐘;然後,他便來到校門,以親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學的孩子。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彷彿永遠年輕的身影,人們很難想像這是一個長期受着傷病折磨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曾以連政治指導員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戰場,因身負重傷而被擡下戰場,兩塊彈片一直殘留在他的胸部。儘管這樣,他仍然一刻不停地從事着教育實踐與教育科研,因爲他實在太愛他的學生了。爲了直接與孩子打交道,他放棄教育局長的職位,而甘願當一名校長和教師——在他擔任校長的同時,他一直還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和教學工作。他與學生朝夕相處,在教室中給他們上課,在假日裏帶領他們去郊遊,他甚至還曾和學生一起去荒無人煙的小島探險。他稱學校的每一個學生爲“我的孩子”。正是由於他幾乎整天都泡在孩子當中,所以他對孩子們瞭如指掌,經他長期觀察並跟蹤記錄起成長曆程的學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還不到52歲的蘇霍姆林斯基因殘留在胸部的彈片侵入心臟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裏,他仍然懷念他的孩子們,渴望回到學校去,同孩子們在一起,聽孩子們的笑聲。他雖然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卻給後來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小說和童話故事。他的著作被稱爲“教育百科全書”。

這位偉大而充滿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前言中這樣深情地寫道:“在一所農村學校身不離校地工作32年,這對我來說是無與倫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孩子們,所以考慮很久之後給這本書題名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認爲,我是有這個權利的。……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愛孩子。”

三、初讀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思考:

1.文中的“我”對女兒詢問“什麼是愛情”的態度如何?

2.蘇霍姆林斯基是透過怎樣的方式向女兒闡述愛情的真諦?

3、(寓言)“我”爲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

四、品讀探究

學生速度課文複述故事內容

學生領讀寓言部分,思考:上帝幾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睛裏看到了什麼?他的態度如何? (三次、 美和力量)

1、三次同樣的美在他的眼裏有沒有區別呢?或者說三次有什麼不同?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無與倫比的美;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

2、第一次上帝所見的東西,爲什麼在上帝眼裏是“美”的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男女相愛的真摯情感)

(1)那麼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麼?(愛情)爲什麼不可理解?(因爲他從未見過)

(2)他的態度如何?(勃然大怒)

(3)爲什麼會勃然大怒?

(因爲沒有經過請示就創造了一種他自己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

師明確:對呀,在上帝的眼裏,人類只是他創造出來的一種生物,傳宗接代、繁衍子孫,與其他生物是一樣的。)

3、那麼,上帝第二次看見的變了沒有?(還是美)

(1)那是一種怎樣的美呀?思考:爲什麼上帝眼裏見到的美會是無與倫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2)那麼這種“無與倫比的美”是什麼呢?(忠誠)

師明確:愛情就是忠誠!忠誠是不因歲月的流逝而改變這份感情!時間過得越長,經受的考驗越多,愛情越美!哪怕過了五十年!

4、那麼,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來了以後只有一個人了,老奶奶已經去世了,只剩下老爺爺一個人了。在上帝看來,所有愛情好像似乎應該黯淡一些。但他看見了什麼?(還是美)

(1)美在何處呢?那麼上帝第三次所見到的“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麼呢?(心靈的追念)

(2)爲什麼第三次還是“不可理解的美”?這與第一次有什麼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類相愛,因爲他從來沒有見過,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經過五十年歲月的消磨,男的女的還是這麼相愛,他感到很美,無與倫比。第三次早只有一個人,女的死了,似乎不應該感到愛情之美的,但他還是感到很美,他覺得愛情的力量不可思議。

(3)面對這一現象,上帝象上兩次一樣發怒了嗎?請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久久地佇立凝視、深沉地思索)

(4)四人一組討論:上帝爲什麼上帝沒有繼續發怒而是“佇立凝視”“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麼?爲什麼他離去後,讓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愛的無法毀滅,意味着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假如你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看完故事後,是否真正懂得了什麼是愛情?請你結合文章內容來談一談。

四、拓展延伸

1、愛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愛情上反映出來。愛情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那麼名人們是如何理解愛情的呢?教師出示名人名言,讓學生讀一讀。

愛情只有是理智的,聰明的,審慎的,它纔是高尚的。

愛情,是一種熾烈的感情,一定要讓理智做心靈的主宰。 ——蘇霍姆林斯基

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語言的基礎上的。 —莎士比亞

2、欣賞我國古代最經典、最動人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結束語:

“愛情是什麼”是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作者用充滿詩意的故事告訴我們: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彼此忠誠,永遠思念,這就是愛情,是人類纔有的愛情。青春不是愛情的季節,這時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早戀不屬於我們。

短短的一節課怎能說得明白愛情,如果你想知道愛情的力量,你可以讀一讀白朗寧夫人至善至美的愛情情書;如果你想知道愛情的忠誠,你可以聽一聽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愛情的高貴,你一定要讀一讀《簡·愛》……你還要讀一讀《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飄》……你就會更深刻地瞭解愛情!

說課稿 篇6

《我們在生長》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課。

生長髮育是生命的`象徵,也是每一個學生都在親身經歷的事。雖然生長現象是學生所熟悉的,但畢竟對於三年級同學來說這是較爲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們對於研究自己的身體的興趣?另外,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並沒有對自己的生長情況作過系統的記錄,所以讓學生透過自身生長情況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是比較困難的。

根據以上對學生情況的初步分析,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一系列的遊戲和動手活動,既引起學生研究自己身體的興趣,也從活動中調動學生的記憶和已有經驗、常識,並透過利用這些素材進行分析、整理,從而獲取有關我們在生長的證據。

對於初次接觸《科學》科目的三年級學生最需要的就是教會他們一種科學的,有條理的思維方法。爲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並使他們在日後的科學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新的處理,把該課劃分爲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在研究生長過程中種種變化特徵的同時,培養學生系統的科學思維;第二課時主要是學生的測量、記錄、分析表格活動,學習用科學的方法來測量記錄自己身體生長的變化,並能在課後堅持定期測量、記錄、積累數據,透過分析比較這些數據,關注自己的成長,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本課的第一課時。

根據以上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我爲該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目標:而該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教學過程要體現以探究爲核心、以學生爲主體的基本理念;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創設一定的情景,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透過多種有效的科學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是相吻合的。

科學知識:讓學生知道我們的身體在不斷變化長大的相關事實。

科學探究:學會系統分析我們在生長變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起學生對認識自己身體的興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長的重要。

圍繞着教學目標,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學的整個流程,以及每個步驟我的設計意圖。

在課的引入環節中,以遊戲——爲動物和植物的生長順序排序,並讓學生聯繫身邊的生物找出生長的科學規律。《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並向他們提供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在這個環節中由淺入深,透過遊戲讓學生喚起了他們的生活體驗,他們也會油然而生出一種親切感,興奮感,其探究的慾望和自信也就更爲強烈,同時也使學生回憶起由小變大這一生長的最基本特徵,爲下面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說課稿 篇7

一、內容簡析

《長城》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七課的內容,作爲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視窗,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確立重難點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遠看長城,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讚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蹟”。根據文意,教材配有兩幅圖片,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一幅是長城城牆的近景。在傳統課文中,屬於一篇看圖學文,如何依據新課標的思想,又汲取傳統教學的所長,成爲確立本文重難點時我思考的一個問題。第一課時的教學我着重於透過圖畫內容,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表達順序及方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觀察順序和寫作思路,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圖畫的能力,學習借鑑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二課時的教學側重透過看圖學文,理解重點詞句,感受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在反覆誦讀、感悟想象中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思路

進行這堂課的設計時,我採取了以圖爲主線,結合課外蒐集的有關介紹長城的相關資訊,組織學生閱讀,品味課文語言而達到理解感悟課文的設計思路。

1、看圖解詞,感受“長”:

第一段教學緊抓“長”的特點,首先由看圖入手,藉助媒體呈現畫面,直觀感受遠觀長城蜿蜒曲折、雄偉壯觀的特點。再抓“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這句形象的比喻,還是由圖入手,藉助形象直觀的畫面,透過理解關鍵詞“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的具體形象、含義,達到輻射文段的效果。接着用具體的數字說明感悟長城的“長”,瞭解課文表達的特點。使長城長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直觀化、具體化。

2、圖文結合,感悟“堅、巧”:

第二段教學着眼於感悟文字,解決疑問,圖文有機結合,理解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構造特點。在學生充分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激勵學生大膽上臺當“小導遊”,向“遊客”(全班同學)介紹長城構造特點。隨機出示有關長城的結構示意圖圖片、課件。在讀、議長城特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圖片,瞭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位置、樣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構造特點。

3、看圖想象,品味“智、奇”:

第三段教學先透過畫面內容,結合課外資料拓展內容,啓發學生展開想象,延伸畫面,具體感受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築長城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結而成的”。再透過反覆品味文中重點詞句,在反覆誦讀中進一步感受、理解到當年修築長城時,在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勞動人民能用自己的雙手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蹟,以此激發學生情感。

4、以情激情,披情入文:

教學初始,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簡單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文中找一找相關語句,緊扣第3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和第4自然段,體會作者爲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充分地運用語言激情、文字感悟激情、學生朗讀激情、相關資料滲透激情等多種策略,把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文字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讀之中。學生每談到一處,都可以回到課文最後這兩句話,反覆吟誦,力爭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體會,不斷加深情感體驗,使學生口裏讀出感受,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說課稿 篇8

說課內容是全日制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二冊"圓的面積".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透過直觀、演示,把圓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後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圓的面積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圓柱體,圓錐體等知識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的要求是:

1.透過學生操作、觀察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2.透過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轉化數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觀察操作總結圓面積公式。難點是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關健是弄清圓與轉化後的近似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本課教學,採用直觀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等方法,充分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由圓轉化爲近似的長方形,總結出圓的面積公式,並能在實際中加以運用。

課堂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課分四個環節來設計教學。

第一個環節:複習匯入新課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計算機的屏幕上顯示出一個紅顏色的圓,請同學看這圓一週的長度叫什麼?這個圓所佔平面的大小又叫什麼?引出課題"圓的面積".

第二個環節:新授

教學中,運用轉化的方法,將未知轉化爲已知,不僅可以化繁爲簡,化難爲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識之間的聯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鑑於此,新授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公式的推導

1.準備題請同學們回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轉化成哪一種圖形推匯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本課就用這種轉化的方法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2.推導圓面積公式

第一層次教授轉化的方法。讓學生看屏幕上的圓,老師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開,再交*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個什麼圖形的近似圖形?爲什麼說是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呢?讓學生繼續觀察,我們將其中左邊的一個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將一小份移到右邊拼起來,現在拼成的圖形近似什麼圖形?由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什麼發生了變化,什麼沒有變?

第二層次運用轉化方法讓學生進行操作,再透過演示滲透極限思想。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6等份的圓,利用剛纔的方法把它剪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觀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長方形與屏幕上8等份的比較一下,哪個更接近於長方形,爲什麼?如果我們把一個圓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長方形會怎樣呢?(屏幕上演示)這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剛纔是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繼續分下去,分的份數更多,拼成的圖形你會發現什麼?由此可得:把圓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形,儘管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面積是不變的,也就是說,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的面積。

第三層次推導公式讓學生再注意觀察屏幕上顯示的由圓轉化爲長方形的過程,思考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相當圓的哪一部分?那麼,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嗎?歸納得到圓的面積。(公式略)回顧學習過程:將圓平均分成8份,進行拼圖,目的是教給學生由圓轉化爲近似長方形的方法,並初步感知圓的形狀變了,但面積並沒有變。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將圓平均分成16份拼圖,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拼成的圖形更接近於長方形。此時,經過學生的空間想象,他們在大腦中已經形成了由圓轉化成長方形的圖像,這時在計算機上再顯示將圓等分32份後拼成的近似於長方形的圖像,會使學生在視覺上得到證實,他們的思維結果是正確的:將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但面積始終是不變的。運用計算機顯示由圓到近似長方形的圖像的變換過程,揭示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的科學美,並充分體現構圖美和動態美的特點,它能刺激學生,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有助於解除學生視聽疲勞,提高學習效率。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3.小結

讓學生回憶一下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要求圓的面積,需要知道什麼條件?這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階段性練習

a.看標有半徑的圓,求面積。

b.已知半徑求面積。(練習時交待運算順序。)

(二)學習例1要求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注意書寫格式和運算順序。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

對於鞏固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意在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正確地掌握公式,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第一層次的練習是以文字題的形式給出直徑求圓的面積。第二層次的練習給出半徑和直徑求圓的周長和麪積。第三層次的練習是在兩個圓(一個標有圓心,一個沒標圓心)中量出所需條件求圓的面積。然後,對全課進行總結,質疑問難。

第四個環節:佈置作業。

(書中題)本節課可採用由計算機設計的三維動畫,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直觀的認識,富於啓發地清晰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再加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老師的點撥解說、提問,使教學過程有機組合,充分顯示了電化教學的優勢,較之其它教學手段和方法更易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電與熱》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四節的內容,用1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大小的關係,二是電熱的利用和防止。電流透過導體會產生熱,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但流透過導體產生熱的快慢跟什麼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這是學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學生學習了電能、電功率知識後及時地安排了本節課,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此外教材在學生知道了在電流一定時,導體產生熱能的功率跟電阻成正比後,及時地安排了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也爲下一節安全用電的教學做了某些知識準備,本節課在全章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和本節課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在電流相同條件下,電能轉化成熱能時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等。

b、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大小的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發揚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電流產生熱效應跟什麼因素有關,這是知識的重點,同時爲了增強學生的過程意識、體驗意識和實踐意識,因此,我把學生的探究過程也列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如何讓學生提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設計,如何推導公式Q=I2Rt以及Q=W=Pt則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在第七章中已學習了歐姆定律,透過本章前兩節的教學,學生對電能、電功率知識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對於一些探索性問題,學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識,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學生對很多科學問題總是有很濃的興趣,很想探究這些問題,但卻不知從何下手,實驗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和新課程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探究教學法

本節課探究的問題是: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能的功率跟電阻有什麼關係,這裏我將採取了探究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出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教學中完全遵循科學探究的步驟,採取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首先是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很願意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說這樣能迎合學生心理,其次採用探究教學法,教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學總體思路明析。當然在探究教學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應有所側重,提出問題和進行實驗設計是本次探究實驗應側重的兩個環節。

2.演示實驗法

演示實驗好處是形象、直觀,能快速切入主題,深受學生歡迎。同時演示實驗也可揭露事物的來龍去脈,引發學生思考等。電流的熱效應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教師若能把學生的生活體驗搬到課堂來,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那麼學生將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慾望將有所提高。此外,電流相同時,電流產生熱的功率跟什麼有關,這個本節課將要探究的問題如果要學生提出來,簡直太難了,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是藉助實驗演示。當然教師還要運用巧妙的語言進行啓發和引導。

3.談話教學法

談話就是坦誠地面對面的交流,本節課中,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需要談話,實驗探究需要談話,學生自我展示需要說話,課堂探究需要談話,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談話教學法,能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氣氛,符合新課程倡導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理念。

四、說學法

1.主動探究法

科學探研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在探究電流相同時,透過電導體發熱功率跟電阻關係,我在這裏透過啓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都是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爲完成共同任務,從而形成一種協作互助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探究電流相等時,電流透過導體產生熱的功率跟電阻有什麼關係,探究過程涉及幾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羣策羣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組進行協作學習,同時透過有效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

3.理論聯繫實際法

在透過理論推匯出“在電流相同時,發熱功率跟導體電阻成正比”的規律後,啓發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舉出身邊的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例子,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

TAG標籤:#範文 #彙編 #說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