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學問集>教學資源>教師之家>教學資料>淺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人教版教學論文)

淺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人教版教學論文)

學問集 人氣:1.93W

 學院路中學  蔡軍華

淺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人教版教學論文)

  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討本學科自身規律的同時,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這就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而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 很多語文教育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語文堂提問的誘導啟發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制約著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於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如:1、提問過於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 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2、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 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寫作特色是什麼?",對學生只能啟而不發,因為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怎麼會回答上呢?3、提問過於急於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後, 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 4、提問沒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麼?"、"文章中心是什麼?",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5、提問物件過於集中,只顧優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傷差生的積極性。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 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鍊思維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  

下面談談語文課堂提問的幾點有效做法: 

一、 抓住契機,設定矛盾,啟用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敢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定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衝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衝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麼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麼?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並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後,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徵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於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上海的於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定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塗。  

 二、 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並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並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紅軍戰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 那麼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紅軍戰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搶’在這裡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後,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後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麼?"到這裡,經過教者設定的"曲問"和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 學生對紅軍戰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確了。又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麼人?" 她說:"現在沒有什麼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裡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麼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 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錢夢龍先生在教學中的"曲問",可以說是創造了提問的最高藝術境界。他在講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兩處成功的"曲問" (就是關於"齔"字和"孀"字的理解),結果效果是明顯的。因此,因勢利導、富於技巧性的提問, 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 提問要注意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於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採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麼?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後再問: 他"善變"的特徵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覆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麼?學生由於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後,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麼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這個形象? 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四、 提問還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髮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的,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後,我們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絡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了《愛蓮說》一文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蓮"的精神品質可以與社會上哪些人聯絡起來呢?又如學習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詩句後,可以問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它還包含著什麼耐人尋味的哲理?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並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絡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縱上所述,可以看到: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程序,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型別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