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學問集>文學名著>唐代詩人>李賀>説説李賀的死亡情結

説説李賀的死亡情結

學問集 人氣:1.35W

我國古代文化在長久的歷史過程中所鑄造的古代文人的人格觀念,以及特有的封建科舉制度在我國古代文人人生價值觀的形成中所發揮的定向定位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説李賀的死亡情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説説李賀的死亡情結

李賀的簡介:

宗室王孫

李賀於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宜陽縣三鄉)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於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這一點十分自豪,在他的降裏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房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賀自述家境時説:“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父親李晉肅,早年被僱為“邊上從事”。大曆三年(768)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於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陝縣令,但不久老死。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谷。大女出嫁後,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欲將千里別,特此易鬥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淒涼之狀,於此可見。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相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10-12] 。年紀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雲:“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譽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李賀十六歲,當年順宗帶病繼位(中風),任用王叔文、韋執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次年,順宗病亡。唐人(劉禹錫、柳宗元等)在詩文中有影射,指稱順宗並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賀成年後,得知此事,做《漢唐姬飲酒歌》諷刺。

仕途失意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十八歲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元和三、四年間(公元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又聞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説,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歲的李賀離京返回昌谷,作《出城》,當年十月間,再次西入長安。經停洛陽,韓愈、皇甫湜到訪慰藉落第之人,李賀作《高軒過》答謝。十月十四日,李賀在洛陽仁和裏坊的宅院中,與前輩話別,作《仁和裏雜敍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這一年李賀二十一歲,韓愈調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陽),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可能是感懷此前李賀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考核後,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閲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説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養了一段時日。但他不甘沉淪,又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也曾寫過一首《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遊成功,但結果大約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元和九年(814年),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卧”。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李賀的人生及解讀

李賀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暫,人們不由的為這位天才詩人感到惋惜。

李賀在唐詩人家中,是一個另類人物。這個只活了27年的皇族後代,死之前就相當的有名了,死後更是受到無數名仕的追捧。他宏大想象、奇幻瑰麗的.詩歌,確實是唐詩中的奇葩。

現在的研究者,習慣於把李賀看作是一個逃避現實生活的幻想者,把李賀看作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了出路的人,也就是説,如同今人把海子看作是一個精神分裂的天才一樣,李賀也是唐詩家中一個嚴重的精神病患者,至少,李賀一生都有着極度的抑鬱症傾向。因此唐之後人,都稱其為鬼才。

李賀的死因彷彿是本來即體弱兼多病,溺死?病死?馬凡氏綜合症?但至今卻沒有一個定論。李賀短暫的一生中,都生活在莫名的焦慮與不安之中,任何人都無法脱離時代去生存,在文人瘋狂追求功名的唐代,頭上還有一絲先祖榮耀的李賀,對成功的渴望更為濃烈,然而命運卻非常殘忍的對待了他——無論是科舉(有稱其避父諱(李晉)不得終身不可進士出身),還是靠祖宗蔭庇,李賀都無路可走,雖詩才早早即廣為人知,在普遍意義的功名上,李賀卻是沒有任何的希望。

李賀現傳世的詩歌中。作品中出現的“死”字卻達20多個,“老”字達50多個。杜牧説:“梗莽邱隴,不足為其怨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事實上李賀的多數詩歌中,都有一種陰鬱的風格,即使是那些寫神仙鬼怪的詩歌,仍然充滿了無常與不安的感覺。

早早就對死亡極其敏感的人,首先承受不了,將是離別的悲傷,因為死亡意味永遠的告別,一個對死亡有了深刻體悟的人,絕對承受不了離別的悲傷。上面李賀這首名詩,已經有太多的人分析,多數人認為,李賀借金銅仙人之淚,來表達盛唐一去不復返的痛悼和國之將傾的預感。亡國之歎,或許如此。

在我看來,這首詩似乎更多是對人生離別的隱喻,同樣也是對死亡的一種解讀。 漢武帝的永生夢想, 是可笑的,人總是要死的,這是李賀的很早的明悟,夜聞馬嘶曉無跡,實在是一個妙句,來過又沒有來過,每個人的人生不正如此嗎?我們彷彿來過這個世間,卻偏偏到曉卻無跡。每個人都不過是秋風一客而已。

李賀的詩中,絕少有陽光出現。這首詩中的“月”的意象,表明了詩歌描繪的是月夜的場景。而望月之思,常常能引人千古憂恨,此詩也不例外。空將漢月出宮門,漢月和唐月,唐月和今日之月,是同一個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讓我感歎的是,李賀把銅人離宮的場景安排在夜裏發生,又是出於怎樣的心情呢?月光和陽光,李賀只能生活在月光中。

TAG標籤:#李賀 #情結 #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