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學問集>教學資源>語文知識>徵文>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精選7篇)

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精選7篇)

學問集 人氣:1.41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徵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徵文是某個辦事部門爲了某個活動公開向社會徵集的有關文章。還是對徵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精選7篇)

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1

家是我們的第一個學校,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我們才能健康成長,才能出類拔萃。在我的家風家規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誠信”兩個字。

從小到大爸爸媽媽對我的學習要求非常嚴格,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沒有讓他們失望,每次考試都是班級前幾名。記得我在讀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因爲身體不舒服我考試考砸了,心裏特備忐忑,想到爸爸他的嚴厲與期盼,我即害怕又不忍心讓他們失望,幼稚的我回家面對媽媽詢問成績的時候,我支支吾吾說:“還…還沒知道成績……”,媽媽二話不說,給了我一巴掌,我一個釀蹌,捂着嘴巴,眼眶紅紅的。“幹嘛打我!”,媽媽用食指指着我鼻子,很氣憤的說:“你撒謊!我爲什麼不能打你?”我犟嘴道:“我說不知道就不知道!”媽媽又給了我一巴掌:“你數學老師已經打過電話給我了,說你考的很不好,試卷已經發下去了,叫你好好訂正!你怎麼解釋!”我見過媽媽發火,但沒見過她發怒,就算我考的再不好,她也不會這樣發怒。我不說話,我害怕。只是眼淚不自覺的流了下來,畢竟錯在我,沒敢大聲嚎哭。媽媽情緒漸漸平靜下來,嘆了口氣,又把我拉到她身邊:“媽媽不怪你考的差,只怪你撒謊,難道不記得媽媽和你說過,永遠要誠實,不要撒謊,明白了麼?”我點了點頭。“走吧,我給你看看試卷錯哪兒了,臉疼不疼了?媽媽下手重了,對不起啊。”媽媽又給我看了看臉。我這時才大聲的哭出來,“媽媽…我錯了。”媽媽摸了摸我頭然後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子,曾子的妻子帶兒子到集市上去買豬,可孩子哭鬧不停,妻子只好答應兒子說:“等我們回來,殺豬給你吃,別哭了。”回家後,曾子拿起刀準備殺豬,妻子叫住他說:“你還真殺啊,我逗孩子的…”曾子打斷妻子說:“做人貴在講誠信,你這麼做不是在教孩子騙人嗎?我們身爲父母,應爲孩子做好榜樣啊,凡事說到做到。”妻子聽了這話,點了點頭。聽完這則故事我知道了媽媽爲什麼會發這麼大的火,她這是要讓我從骨子裏記住做人要講誠信。

這是媽媽第一次,我相信也是最後一次打我。現在回想起這件事,我覺得當時媽媽打得太好啦!它讓我永遠記住了以誠待人之道!

“誠信”是我的一筆巨大財富!有了它,生命纔會開出燦爛的鮮花。我愛我家,我愛我的“信用社”!

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2

如果說家庭是田園,我是小苗兒,那麼家風便是陽光,而家訓便是雨水。要想茁壯成長,必定少不了二者的陶冶。

我家的家訓很簡單:“善小而爲,久之成大德”。小時候對掛着牆上的“善小而爲 久之成大德”這九個字並不能理解。但我卻依稀記得上幼兒園時的那次家庭故事會。大概情節已經忘卻,但是其中的道理卻記憶深刻:即使是弱小的動物,它們的善行也絕不會白費。做人也是一樣,“積小善可成大德”。從那時開始,我心裏埋下了“善”這顆種子。

小時候,我經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鎖在家裏,透過見方的窗戶只能看到窄小的藍天和細小的風景,這樣,家風家訓對我們的成長就更是至關重要。有人說過:一個人的優良氣質很大部分取決於家庭的教育。我的父母也是深切認識到這點的,所以他們總是盡力以身作則。不苟言笑的父親更是以此爲準則,細微地影響着我們。

小的時候,爸爸經常抽空接送我上下學。有一次,他嘴上說着得趕緊回家加班趕一份材料,可車的速度絲毫未有半點逾越。就在我們要過的時候,黃燈卻剛好亮了起來,爸爸穩穩地剎了車……還有30秒,我看四周沒警察,試探性地問了一句:“周圍都沒人,過去吧?”“那紅燈還是亮着的啊!”預料之中的的回答。““善小而爲,久之成大德”他認真地答道,眉宇間滿是莊重與神聖。當然,類似的例子在我家人中是常事。爺爺是村裏有名的義務廚師,村裏家家戶戶辦喜事大事找他當廚,他總是積極幫忙;叔伯姑嬸也個個是勤勞樸實、自力更生的模範……

一路上,我仔細回味着爸爸的話語,我的心恍如被洗滌一遍了。的確,大與小是相對。古人云:“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如果不屑做平凡細小的事,最終只能成爲“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社會公德心、自身的道德底線……良好家風的保持,長輩做好表率,後輩定能更好地傳承。“入幽蘭之室,久而不問其香……”自呀呀學語開始,爺爺奶奶照顧我的朝夕中,教會我明辨美醜是非善惡。儘管有些事對於別人來說無關緊要,可對於我來說卻會自覺慎重地做出選擇。因此我越來越自律,能自覺將美德融成了自己的習慣。

正是由於良好的家風家訓的牽引、源於家庭的薰陶,我已從一株初見藍天的小苗兒逐漸長成了一棵婀娜多姿的小樹。我相信我一定會記住家訓,好好傳承良好家風,成爲一棵枝繁葉茂的蒼天大樹的。

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3

最近,中央電視臺在“新春走基層”欄目中開展了“家風、家規”調研活動。我本人認爲,此活動開展的非常好!中央電視臺新聞,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風向標,這說明國家在抓道德規範,抓國風民風,抓法制法規。是啊,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風尚和道德規範;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約束;一個家族,也有一個本家族傳承習慣和約定俗成的家教、行爲規範。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民族的傳統風尚、門風;家規,是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爲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傳下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家風是仁慈的、寬厚的;家規是嚴厲的、強制的。家教,是圍繞本家族的家風和家規而採取的引導、教育、約束的方式方法。

作爲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文明古國——中國,五千年的發展史已形成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文明孝行的國風、民俗。

作爲我的家庭,雖幾代人都沒有總結、歸納、明確家風是什麼,家規是什麼,家教怎麼做。但是,以我從記事到我現在五十多年的感染和體會,我總結認爲,我們的家風就是:勤勞節儉;我們的家規就是:正道守法;我們的家教就是:孝老誠實。

“勤勞儉樸”的家風。我的姥姥、姥爺早年帶着我母親姊妹五人(母親姊妹六人,排行老四,一哥二姐一妹一弟,當時大姨十五歲嫁人未隨行),從山東老家徒步逃荒要飯到東北、進而到朝鮮,在朝鮮定居多年,後來返回老家——山東沂蒙山區。他們深知生活的艱辛和苦難,教育我們一生都非常珍惜每一粒糧食和每一分錢,要把每一粒糧食和每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刃上,都用得恰到好處!他們從小養成的非常勤勞和特別節儉的習慣也言傳身教給了他們的子女們。

“正道守法”的家規。祖輩們都一代要求一代走正道遵紀守法。偷雞摸狗的行爲決不允許;吃飯時吃再多不嫌,不到吃飯時,吃零嘴不許!對事業要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忠誠守信、不甘落後。

“孝老誠實”的家教。父親常說,要孝敬長輩,父母生育子女很不容易,父母省吃儉用,一口飯、一把尿的照顧養育子女,把你們養大成人很不易,到老來,父母的經營能力降低了、身體條件變差了、精神狀態欠佳了,這時的老人需要人照顧、需要人安慰、需要人陪伴,這些就要子女們自覺去做到。對老人要孝敬,做人要誠實友善。不能貪圖別人的利益、好處,對他人不能有壞心,要用善良的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要用付出的心善待他人;要身影正、品德良、心地善;要誠實守信,不說假話;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絕不得有害人之心!

以上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家規和家教。我會身體力行繼承和傳承下去的,也期盼我們家族的人也都能做到並傳承發揚下去。讓我們的家風、家規和家教能留芳後世,爲國家文明發展和民族進步做點滴貢獻!

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4

我生長於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和我。一家人都普普通通、簡簡單單,卻很好的詮釋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勤勞與寬厚。

出生於五十年代的爸媽,他們身上流淌着的全是勤勞的血液。經歷過年少時的飢餓,從結婚時的“一窮二白”起勤勞就深深刻在了他們的身上。記得媽媽曾多次跟我講起他們的事情,結婚當初除一間可以居住的平房外,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當時的狀況,可以說毫不誇張,家裏做第一頓飯的米也是向鄰居家借來的。多年來,靠着他們勤勞的雙手,起早貪黑,培養了我和妹妹兩個大學生。比起早些年,如今我們家條件逐漸在改善,但我也很少能看見媽媽停下來的腳步,她總是忙完家裏忙外面。她經常說種地得有種地的樣,不能讓莊稼雜草叢生,所以每年地裏的收成在村裏也是數一數二的高產。媽媽沒讀過幾天書,認識的字不多,她的許多智慧點子,卻讓我深深的佩服,她手巧、心靈,各種美食、各種廢物利用、各種巧妙搭配,總會讓我瞠目結舌,讓我這個自稱在家學歷最高的人也是自嘆不如。我想這一切都和媽媽的勤勞分不開,人們常說做的多了,自然懂的就多了。如今,我也已成家,我也將一以貫之,秉承媽媽的家風,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生活。

我家農民出身,也不富有,爸爸的觀念中卻不會把錢看的太重。與人交往做事中,從來不會讓別人吃虧。爸爸有一手木匠手藝,人們做事也願意用爸爸,因爲做事紮紮實實要的價格又合情合理。村裏有什麼公益行動,只要爸爸能做到的,他從來不會推辭,完全沒有一點不情願。說到家務事,也許這是個永遠也說不清的話題。家中姥姥也是有兒有女,我看到的是十幾年來只有爸媽在全心全意照顧老人的生活,所謂十幾年如一日。如今姥姥已是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生活上更是離不開人,媽媽奔波於她的各個外甥之間,是爸爸一日三餐爲姥姥做飯送飯,照顧她的生活起居。而爸爸從不會因此與自己的兄弟姐妹去計較什麼,用爸爸的話說,“各人盡各人的一份心吧,強求不得他人,孝敬老人永遠都沒錯,對父母問心無愧就好”。街坊鄰里也爲爸爸的`這份孝心豎起了大拇指。我真的爲有這樣的父親而深感驕傲與自豪。我想寬厚的品德已深入父親的骨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沒有任何做作的成分。

當今社會,在諸如求職簡歷中、年終總結中、工作升遷中等等的許多情況下,勤勞與寬厚已成爲概括一個人品行的代名詞了。有時我總在想,之所以把勤勞與寬厚放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層面上講,必定有它的可貴之處。此刻,我也深深意識到爸媽用一輩子去踐行勤勞與寬厚的內涵,這不正是其可貴之處嘛——這就是實踐與堅持。

當我看到以“我的家風家教故事”爲主題的徵文活動時,也是與我多年來內心的想法不謀而合,總想寫一些東西講講我的父母,所以藉此機會,雖不能說一氣呵成,也是很順暢的就完成了初稿,因爲其人其事確實是真情流露,沒有半點摻假。在這,我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同時也感謝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給我樹立的榜樣,祝福我可親可敬的父母,願我們的家風家教故事永駐心間、代代傳承。

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5

每一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家風家訓,而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家風家訓的薰陶中成長,家風家訓如同雨露般滋潤我們成長。在良好家風的影響下,我健康茁壯地成長着。我的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風的印跡:孝敬長輩、勤勞節儉、甘於奉獻。

首先來說說我的爸爸,聽別人說我的爺爺在年輕的時候,在戰場上犧牲了,當時我爸爸才十幾歲,往後的日子我爸爸就和我後來的爺爺共同生活,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在他們相處的近四十年的時間裏,我爸爸對他就像是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從來沒有跟他頂過嘴,甚至連一點小小的爭吵都沒有,在後期爺爺生病,臥牀不能自由行動的時候,是爸爸一直守護在他的身邊,照顧爺爺的飲食起居,他們兩個人的和睦相處也成爲我們村裏的一段的佳話。由於受到爸爸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在我長大成人後,同樣懂得了孝敬長輩是多麼光榮和驕傲的一件事,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主動考慮父母的感受,多爲他們分憂解難,不讓他們太爲自己操心,在後期爸爸生病的時候,我也是盡心盡力的去照顧他,只是最終也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

再來說說我的奶奶及全家,奶奶是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人,她經歷了我們這代人想都無法想象的生活,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打我記事起,她就經常給我講述當時生活的苦,能吃上一口吃的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因此她在生活中是最爲勤勞節約的一個人,家裏面所有想要扔的東西她都要看看,是不是還能有什麼別的作用,經常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我當時覺得是不是有點太嚴重了,當我開始上高中、大學的時候,隨着學費的增長,物價的上漲,我深深意識到節儉的重要性,雖然從小受家裏的影響,自己也知道節儉,但是在上大學的日子裏,爸爸爲了讓我能夠在大學吃的好一點,放棄了原來比較舒適的工作環境,來到一線高溫的環境,僅僅是爲了一個月多掙200元錢,爲了能夠讓我在大學的生活更加寬裕一些,爸爸不辭辛苦,每天下班後回家幫媽媽幹農活,而在這樣的高強度勞動下,全家人甚至一年到頭只有在春節的時候纔會買上一兩斤肉,平時基本都是靠着自家地裏面的糧食和蔬菜過日子,到了冬天和春天沒有菜的時候,就靠着提前曬乾的豆角、白菜、蘿蔔等來應付,並且家裏的飯菜從來都是,這頓吃不完,下頓再吃,從來沒有一個人捨得把它們倒掉,受到全家人這種勤勞節儉的生活品質的影響,我在大學也是刻苦學習,每天在保證吃好的前提下,節約每一分錢,在我們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我們的大學生活過的非常的順利,最終也順利畢業,找到工作單位。

最後來說說我的姐姐,在我姐姐16歲初中畢業時,當時由於中考沒有考好,但也能上箇中專,那時候的中專畢業是包分配的,也是很不錯的選擇,但當時我11歲,馬上就要上初中,爺爺又重病在身,全家的收入只是爸爸每月的幾百元錢,還有種地賣糧食的錢,要是姐姐繼續上學的話,當姐姐上大專的時候我上高中,經濟壓力相當的大,就在此時,姐姐提出自己選擇不念了,說弟弟學習比較好,將來會有前途,希望出去打工,爲爸爸分擔家裏的負擔,雖然當即遭到了爸爸的拒絕,但是姐姐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家裏人商量,最終家裏仍然不同意,但她還是選擇了放棄學業,在城裏的餐館裏打工,和爸爸一起供我上學,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很可惜,也覺得自己虧欠姐姐和家人的太多了,我現在只有好好工作,纔對得起姐姐及家人對我的付出。

這就是我家裏的幾個故事,我從爸爸身上學到了孝敬長輩,百善孝爲先;從奶奶和全家人的身上學到了勤勞節約,靠自己的雙手勞動創造財富,節約生活的一粒米、一滴水,匯聚出更大的力量;從姐姐身上學到了甘於奉獻的精神,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甘於奉獻自己的力量,奉獻自己的才華,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些良好的家風家訓伴隨着我健康成長。

目前我也是身爲爸爸的人了,我一定以身作則,將家裏的優良的家風家訓展現在孩子面前,讓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明白孝敬長輩、勤勞節儉、甘於奉獻是多麼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

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6

我家的家風,只能用兩個字來代替——嚴格。也正是這個家風,讓我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走向了成功之道,讓我終生受益。

做事,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這句名言經常被媽媽當口頭禪。每次寫完作業拿給父母檢查的時,若是由於自已的粗心做錯了,必定會把我的耳朵聽出老繭來才肯罷休。

一天,表組她們來我家玩,媽媽臨上班時交待我們打掃衛生——拖地和抹灰,一個小時後,幹完了所有的活。我們各自幹自已的事,我寫作業,云云看電視,軒軒上網。下班後,媽媽把我、表姐全都叫到面前,當面檢驗。忽然,媽媽問道:“是誰抹的灰,是誰拖的地?”“是紫怡!”表姐靜軒說道,剎那間,媽媽怒氣沖天,大聲說道:“‘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你這根本就是在完成任務,你看看,這就是你抹的灰,爲什麼書櫃書下面沒有抹?還有,爲什麼地上還有灰塵?”話音剛落,堂姐和表姐就捂住了嘴巴,不笑出聲來,但卻沒有逃過媽媽的眼睛,媽媽不等我回答,又衝着她們使出了獅子吼:“軒軒、云云,你們怎麼回事,妹妹沒幹好活,你們當姐姐的,居然幹得比妹妹還離譜,瞧瞧,這茶几跟沒擦一個樣,軒軒你居然連被子都疊不好,你們還怎麼當紫怡的榜樣?……”唉!可憐我們三的耳朵。

做人,要誠實、誠信、知錯就改。“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這句則是爸爸的口頭禪。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做人要誠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改正,不能撒謊。

星期五,放學回來的我衝回家,開啟書包,拿出筆和作業就努力奮鬥,想快點寫完作業好出去玩。可樓下不時傳來的笑聲使我寫不下去,心想:“反正今天星期五,沒寫完還可以留到明天寫,我還是下去玩吧。”就這樣,我和樓下的小朋友去玩耍,不知過了多久,媽媽回來了,看見我在玩,沒寫作業,就把我拎回了家。一到家,媽媽就嚴厲的問我:“紫怡!你的作業寫完了嗎?拿來給我看。”“還……還沒,今天是星期五,我明天寫。”媽媽聽了生氣的說:“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有明的功課,明天何其多,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怎行?現在立馬去寫。”我不敢怠慢,立馬跑進房間……

其實,嚴格只是我們小孩對大人的代名詞,實質上蘊含了大人很多心酸。我們不愛學習,大人怎麼辦;我們有了判逆心態,大人怎麼辦……我原本不愛英語,爸爸堅持每天陪我在家早讀,現在我的英語很好,經常在比賽中獲獎。我的作文原先也不好,爸爸總是讓我在作文網或報紙上投搞,開始寫作時,爸幫我寫好提綱,經常要修改好多次,才能過爸爸這關,慢慢地我的作文有質的提高,經常在作文網徵文中獲獎,報紙也多次刊登了我的習作,還有兩篇習作入選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同步作文。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讓我受嚴格的家教,受愛的呵護,受心靈的洗禮……

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徵文7

良好的“家教”之於良好的“家風”至關重要,良好的“家風”之於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和睦、和諧、文明、進步也是不可或缺,這個綿延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說它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根,也毫不爲過。

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是很豐富的,家訓、家教、家風就是極具價值的一個系列。《大學》裏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正是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最重要的連接點。每個人都是由“家”走入社會的。毫無疑問,良好的家風、家規、家教對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審美標準、操守品行,乃至生活習慣的形成,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性。社會由個人組成,家風是社會風氣的基礎。

良好家風的形成必須靠家教。不幸的是,我們今天已經不自覺地將“教育”窄化爲“學校教育”,以爲“學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我們並沒有將“家教”安置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在這種語境下,“家教”甚至成了校外補課的同義詞。這難道不讓人擔憂嗎?曾國藩晚年在《與弟書》中寫道:“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我們真應該三思其言。

在傳統中國,幾乎每家、每族、每姓都有自己的家訓,通常在匯聚族人祭祀祖先時,由族中長老領誦,敬謹恭讀,這就讓族中子弟從小耳濡目染。可惜的是,這一優良傳統曾經被我們自己摧毀並且遺忘;可喜的是,近年來,它已經在民間復甦並且復興。凝聚着祖先智慧的教誨、訓誡,又重新在子孫後代的耳畔響起,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培育着良善的種子。

“家訓”不僅是每個家族的財富,也是社會的財富。“家教”不僅關乎每個家族的子弟,也關乎社會整體。良好的“家風”,非常有助於構建和諧社會。

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不等同於教養,文化不等同於文明。教育必須體現爲教養,文化必須落實爲文明,纔有真實的價值與意義,否則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都是令人懷疑的。從教養、文明的角度看,家訓、家教、家風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不言自明、毋庸置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