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學問集>教學資源>教師之家>教學反思>《說不盡的橋》語文教學反思

《說不盡的橋》語文教學反思

學問集 人氣:2.08W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不盡的橋》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不盡的橋》語文教學反思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佈,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資訊技術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爲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語文學科與學生生活,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繫,以問題爲中心,以活動爲主要形式,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我執教了基於網絡環境下的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以後,感觸良多。

一、成功之處

(一)學生在學習中擔當的角色更明確。

基於網絡環境下的綜合性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體。由於在活動中成爲活動過程的設計者與執行者,使學生在學習中的角色更加明確。一是學習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究者,學生利用資源進行自主發現、問題探索性的學習;二是協作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會利用網絡通訊進行協商合作、討論式的學習;三是學習問題的解決者,以專題學習成果的設計與製作來實現學習問題的解決;四是知識的意義建構者,學生利用資訊工具進行知識重構,進行網站共建的創新實踐。

(二)綜合性學習的資源開發方法得當。

1、着眼學科本身的資源,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對教材進行詮釋、理解、改選和重組,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整體發展。

2、關注學科之間的整合資源,語文課內容包羅萬象,和其他學科有着千萬縷的關係。我們在把握語文個性的基礎上,以課文語言爲憑藉,利用網絡資訊技術,適當適時地向各科教學開放,並相互滲透,發揮整體協調提高的作用。

3、社會生活資源的開發利用,綜合性學習的顯著特徵:變化性和生成性。語文綜合性學習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並隨着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利用網絡的連結,學生廣闊地接觸到社會生活的各種資訊,隨着活動的展開,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三)構建主題內容的多層次結構。

學習內容的組合,應圍繞學習主題和學習目標,從學科內外、校內外篩選與該主題有關的所有資訊,確定最有表現力和學習價值的材料。把相關的學習領域組織起來,先確定學習內容的主幹,再確定枝葉,使內容呈現網絡狀的有機整體。作爲習以爲常的事物——橋,它不僅僅是一種建築,而且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記憶。教師獨具慧眼地把它作爲學習內容的凝聚核,從三個方面選擇內容,並有機地組織成一個整體,因而學習的輻射面廣、資訊量大、探究性強。可以設想,透過這一專題的學習,學生形成的關於橋的知識結構會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其中有科學世界中的橋,有歷史長河中的橋,有文學藝術中的橋。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學習到的東西將遠遠超出知識本身。學習主題中的內容結構包括層次結構和序列結構。比如,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由12個一級主題構成:橋之發展史、橋之分類、橋之結構、橋之專家、名橋薈萃、橋之最、橋之魅影、橋詩拾貝、橋之故事、橋之成語、心中的橋、網絡資源。一級主題之下又包含若干個二級主題,這就是層次結構,而在主題中,哪些內容在先,哪些在後,就是序列的不同。

(四)兼顧過程與結果的量化評價方式。

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富有開放性和豐富性,它的教學效果不僅體現在學習成果方面,更多體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這就是對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一個評價,而應把評價貫穿於活動的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評價的內容、形式也應該是多樣的,它應包括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組織、合作、展示、創新等。綜合性學習評價中評價設計應該能夠公正的評價出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的各項表現,量化評價方式能在學生之間引入競爭機制。

二、不足之處

(一)教師的主導作用定位不準。

在學習進程中,教師害怕學生打亂自己原來的計劃,就把學生圈定在自己確定的範圍內,讓學生按自己預設的思路走,可這樣的學習活動下來學生得到了什麼?只是一些知識而已。這樣的綜合性學習結果是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剝奪了學生實踐的權利和機會,是完全背離課程標準的`做法。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是學習主題創設的引導者,組織活動的協調者,學生實踐的指導者與服務者,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把握好指導的切入點,及時地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潛能,因勢利導開展學習活動,過度指導與指導不足的毛病都要逐步克服,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二)教師對學生探究能力的過度定位。

在綜合性學習的前期階段,組織學生開展問題探究時,我要求他們像專家那樣研究專題,明顯地走入了綜合性學習的誤區:過分的成人專家化。其實,綜合性學習依然要以“學生爲起點”,必須拋棄“綜合性學習=科學研究”的狹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應突出成果意識,而是真正迴歸尊重學生本性的理念追求。

三、改進措施

(一)做好失敗的充分準備。

學生的探究過程並非是一帆風順的,一但遇到挫折,無論是語文字身,還是資訊技術運用,教師都應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導。其前提條件是,教師在綜合性學習開展之前就要儘量估算學生可能出現的失敗情形,可以“防微杜漸”,也可以“亡羊補牢”。教師也應利用網絡積存一定量的探究材料,以供學生在有需要之時加以調用。除了師生互助外,不要忽視生生互動以及藉助網絡求助的方式來解決探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問題探究過程中搜集、整理的資源放在固定檔案夾中,以供全體師生共享和交流之用。教師也應根據學生的探究進程適時、適量地動態增加網絡交流平臺中的導航資訊,爲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網絡連結。除了知識與技能上的引導,教師更要注重學生在探究中的情感變化,教師對學生所取得的成效與進步都要作出肯定,充分調動激勵機制的積極效用。

(二)引導學生從小處着手,不要盲目求全求深。

探究過程應遵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開展。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橋”這一主題,設計出幾個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由本小組成員自主探究後總結得出,並在小組中加以相議,避免盲目與重複建設。在蒐集、整理、分析了一定量的資源後,提煉一個探究專題,專題不宜太寬泛,總專題下再提煉一層子題、二層子題,小組成員應明確分工,真正做到分工細化,責任到位,學生可參考教師製作的專題網站。教師應在綜合性學習中施行“專題探究——網站共建”的教學模式,從專題探究到網站共建的全過程並非是封閉的,而是一個動態推進的過程。學生在成果彙報以後,整個綜合性學習也沒有結束,學生還可以繼續圍繞“說不盡的橋”展開更深入、更全面的探究,實際上學生的知識建構並沒有終止,而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仍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