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学问集>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实用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

实用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

学问集 人气:3.17W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5)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第二段(6—11)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第三段(12—13)写保罗与小男孩度过难忘的夜晚,并懂得"给予是快乐的"道理。

本课语言文字比较朴实,内容比较浅显,揭示的道理比较明显。

(二)教学重点、难点

“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是教学重点。

(三)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四)教学目标

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立体的设计理念以及认知水平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组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炫耀”、“懂得”造句;(2)理解感悟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今天,我主要来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分四个环节:

1、激趣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要求,我打算引导学生来谈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我预设孩子会说的无非是得到老师表扬,受到家长的礼物。这时,我总结大家在获得的时候会感到很快乐,再提出课文中的保罗却有另一种感受,他认为“给予是快乐的”出示课题,研读课题,然后提出,“给予”意味着付出,失去,怎么还会快乐呢,这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

2、初读课文,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一个了解,对学生的饿认知水平摸个底。安排的内容是认读理解生字词。多种形式检查朗读。

3、学习课文。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再读课文。思考三个人物中给你印象最深,最令你感动的是谁?和你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指名说)这里预设学生会认为小男孩最令人感动,接着再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什么最令你感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二)组织交流

围绕学生觉得令人感动的地方进行重点教学,打算采用说理由,读出感受,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个别读,合作读相互穿插,务必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三)激情渲染,感情升华

在这个环节打算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带大家去看看圣诞节的晚上热闹的大街,欢乐的人们,美丽的橱窗。让学生在震撼中理解小弟弟的不幸和那天晚上的幸福,进而体会小男孩关爱弟弟,思想高尚,体会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原因,解决课后问答“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四)积累拓展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是完美的阅读过程,学到这儿学生自然有许多话想说,这个环节首先就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学完后的感受,

现今语文的教学不能再向过去只围绕书本来教学,而是应该有开阔的语文教学方式,这里我打算提供学生一些可以积累的东西,如:相关的名人名言,一首小诗,一些故事等等。

四、说作业安排。

作业以超市自选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任选2题来完成,这个设计是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1)视自己的能力熟读,讲故事给朋友听。

(2)喜欢写作的同学用灵动的笔写生活中"给予是快乐的"故事。

(3)搜集"给予是快乐的"故事阅读。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习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

(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⑵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用波浪线划出来。

(出示课件)

⑶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4.是啊,事实既是如此,与其一味埋怨,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还不如将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这也就是所谓:——(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2.说一说:(出示课件)

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②.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别人分离 )的时候变得这么( 圆、这么亮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儿( 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 )一样,他祝愿( 美好的感情 )长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 这一轮明月 )!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七)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都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为此,我围绕爱为主线进行了设计,一是情感铺垫,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气氛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铺垫,渲染爱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通过找读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次哭泣,重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初读课文,捕捉爱中。我以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爱。大家都有些谁呢?引导学生去捕捉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关爱。

研读课文,感悟爱。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说说谁最让你感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阐悟有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说话拓展,延伸爱。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是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着他,除了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还会有谁也在关爱着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这一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对本年段的基本要求,我将本篇课文安排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等16个词语的意思。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这里,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课文勾画自学生字词,标记自然段序号;尝试理解词语,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 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体会变化。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范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激起学习课文的欲望。

2、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

3、议一议。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4、根据学生的汇报,我用课件出示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1)让学生默读3、4自然段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谈感受,教师做引导。

如: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如: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 如::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如: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小结后,让学生展示课前布置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引用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课件出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 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 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指导齐读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4) 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是发现;电视,电话,因特网火车等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5、用赞美自豪的语气再读课文,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这样的疑问,用“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 现实

  千里眼 视频

  顺风耳 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 飞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今天,感谢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牵线搭桥,让我们相聚在这里,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真诚地欢迎各位老师,你们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生机,为师生增添了一份幸福。感谢领导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为我们搭建沟通对话的平台,感谢老师们的认真倾听。下面我就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与大家交流。

当初选择《万年牢》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上略读课文,我需要尝试。二是因为网上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一些教学设计也都是非常简单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创性的教学。三是因为在阅读教材时发现课文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三个“万年牢”做,而我的想法是让我的课堂朴实一点,简单一点。在研究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1、课前让孩子们听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第一次试讲,光让孩子听歌曲,然后以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吸引孩子,通过说感受让他们更靠近冰糖葫芦,喜欢冰糖葫芦,从而能够更快地走进课文,走进“万年牢”。可孩子们说感受时,涉及的只有一种想法,想吃糖葫芦。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认为,给孩子欣赏图片的时间太短,他们还来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设想在听歌曲时,同时欣赏一组糖葫芦的图片,这样孩子们的想法感受可能会更丰富,可结果还是一样。孩子的兴趣点是吃。再说,这些图片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师给出了主意,就用冯晓泉的MTV。

2、对三个万年牢的理解,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第二步再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比如说第一个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孩子们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对第一个万年牢的理解。孩子们,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在这里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圈圈画画,并且适当做一些批注。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铬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5、本来在小练笔结束后,我们过渡“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有的孩子说:“意味着父亲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着父亲会更加辛苦,风里来雨里去。”

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是那么的辛苦,“父亲心里苦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孔子曾经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了解父亲提篮叫卖的辛苦,重要的是父亲面对这些困难的态度。父亲宁愿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乐土。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做事的一种态度,做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时间有限,再说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弃。于是,我们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隐藏在老师的评价语里,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影子。

5、文本三次出现“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父亲如何能做出品质上乘的万年牢?那是因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来以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处“万年牢”已水到渠成,无须再多言,我只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我们太理想化了。孩子,毕竟才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他们对这三个万年牢的理解还是一块一块的,需要我们引导把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对三个万年牢又进行综合,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天我在试讲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芦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些疑问,你的教学中哪里体现出略读课文,抓的点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浅。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事实上,粗知不等于浅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们说,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时,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句子,“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 学生对字词句进行了品读,像“一点儿、都要、甩”等,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父亲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是因为父亲选料严,工具好,手艺精,这个品读的过程,更是在为理解父亲的认真实在做服务。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才会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通过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活动练习课,此内容为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区别形近字、我能填、我能读三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中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完成“万花筒”、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读、议、做,完成语文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的勇气和毅力。

4、教学重点:积累词语、我能读为本节的重点。

5、教学难点:根据图画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对“知识万花筒”、积累词语将采用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法;为突破难点,我会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将读、议、做相结合,以活动和展示贯穿整堂课,寓学于乐。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区别形近字”:在教学这个版块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读、写、比较、区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交给他们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

2、教学“我能填”:这一板块重在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成语的规律,激发他们积累成语的兴趣。然后通过拓展,积累更多的词语。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累,积累对于孩子们的写作、阅读理解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想,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重视孩子们的积累。

3、教学“我能读”: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多孩子能够从文段中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在平时课外阅读当中,很多孩子都是囫囵吞枣,最后雁过无痕,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我想,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通过勾画,标注等方法去把握课文,向孩子们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从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4、课时作业。

《站起来》中作者把小男孩摔跤时的动作描写写得很生动,我布置学生学一学这种写作方法,试着写做某件事的过程。这样,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仿写,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我认为,这样对于孩子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设计当中还有许多不完满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陈xx老师的文体意识很强,教师只有关注文体,才能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并由关注教学内容转向关注言语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将自己对剧本教学的解读深入浅出地转化为教学内容,而且将此教学内容又有效地转化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板块二中,陈老师首先让学生品读剧本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形象,然后尝试着表演。学生在有趣的表演活动中,会对课文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揣摩、内化、重组、建构,而后以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一言语实践中不着痕迹地得到了训练与提升。剧本蕴含的语文知识就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听说读演的语文能力。在表演中,教师巧妙机智地把握学习动态,教师不是活动的局外人,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表演的合作者,老师表演的管家既给学生提供了范例,又增添了课堂趣味性,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充满了儿童情趣,这是一种角色与行为的转化。管家送礼时的语言秘密和公仪休拒绝收礼时的巧妙机智,这种语言的智慧教学,没有硬生生地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代替公仪休解释给子明听,这就使剧本的智慧语言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秘密,这是识与能的有效转换,这也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

薛法根老师说,教师要有效地挖掘文本的价值。而文本的价值一是课文本身蕴含的价值,二就是在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一篇独幕剧,它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是在剧本的阅读中感悟其本身的思想情感,引领学生的精神在不断地生长。剧本还有一个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就是仿写剧本,教师在教学最后,让学生改编剧本,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这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学习语言的终极发展目标—运用语言,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辅读学校教材实用语文第七册第5课《咏鹅》。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有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时就有"人人会吟诗"的风尚。古诗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诵易记,它那富有音乐性的节奏,至今,仍焕发出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咏鹅》是一首儿童十分熟悉的古诗,不少学生在幼儿时就会诵读。放在课文的第一篇,让其读读、背背、看看图、做做动作,自解其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安排。

我设计的本课教学目标:

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语感目标)

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曲、波"。(技能目标)

3、逐步培养自学古诗,自吟古诗的兴趣。(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是: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曲、波"。

教学难点是: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我准备用四教时完成。第一教时通过看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第三、四教时进一步诵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做课后练习。今天我重点讲一讲第二教时。分四个环节教学:

第一环节:认识一位新朋友,激起学生兴趣。从图到字再到整首古诗,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读出诗的味道,又让学生趣味盎然。

第二环节:学习古诗,理解诗意。首先展示熟悉的古诗插图,一幅切合诗意的图画,能使诗教学直观化。学生点击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进一步激起孩子学古诗的热情。还采用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朗读这首古诗,可以减轻学生思想压力,并能引导他们去积极思维。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寓教于嬉。把理解诗意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第三环节:学写生字。课后的二个生字是要求学会的,能力训练的重点依然在"自己学会"让其会自己看"曲、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会体会笔顺,自己会临写和校正。让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显得开放自主。

最后涂色练习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动手、涂涂色,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减少了许多繁琐的讲解。同时,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

板书设计:第5课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以上是我初步的设想,如果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

TAG标签:#八篇 #四年级 #语文 #说课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