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学问集>话题作文>文化作文>民俗作文>精选小学民风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精选小学民风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学问集 人气:2.63W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民风民俗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民风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1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如长阳的巴山舞,蒙古族的赛马……但我最感兴趣的要数北京的了。

想必去过北京的人肯定都吃过北京烤鸭吧!“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北京烤鸭有“天下第一美食”之称,又有外国人的“到北京,两件事,游长城,吃烤鸭”之说,可见北京烤鸭是举世闻名的。吃烤鸭的最佳去处是王井府的“全聚德烤鸭店。”这家店创于130年前。北京城还有一个大店子,便是位于崇文门外的便宜坊。便宜坊开业于1885年,比全聚德还早9年。全聚德烤鸭店以挂炉烤鸭闻名,便宜坊以焖炉烤鸭闻名。尽管两者风味大不一样,但是都在“烤”字上下功夫,所以被叫做北京烤鸭。

北京还有一个风俗,那便是满汉全席。夏天的北海公园里,35价中外游者身着皇、后、妃和朝臣的服装,依次进入彷膳饭庄。他们是这家御膳馆成立70年来的第五批品尝满汉全席的客人。重礼仪,讲排场的皇家气氛在身边缭绕。摆上桌面的共有130道,客人们分三个晚宴和一个午宴才能吃完。满汉全席最多可以达到134道热菜和34道冷荤,分六次才能吃完。满汉全席取材之广泛可谓是登峰造极。具体包括“山八珍”、“水八珍”、“陆八珍”三种。“山八珍”是熊掌、猴头、罕达堪、飞龙、虎肾、麋鹿、人参等;“陆八珍”为什蟆、驼峰、口蘑、玉皇蘑、凤爪蘑、玉米珍、沙丰鸡、松鸡等;“海八珍”即鲨鱼翅、刺参、鲜贝、紫鲍、乌鱼蛋、鳖肚、鱼皮等。从材料上来看,不仅广泛,而且珍贵,其中许多在今天已经成为保护动物,永远也吃不到了。满汉全席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了。当然,除了满汉全席之外,仿膳也是宫廷菜肴。

春节是中国的头等重要的节日。被称为“中国人的圣诞节”,一般在每年的公历一、二月份左右。如同圣诞节一样热闹。在北京,商店张灯结彩,延长营业时间,供应大量年货。最具代表性的是彩灯和各种食品。1993年,为了保障安全,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规,使放爆竹这一传统习俗成为历史。

我真想去一次北京,去吃吃那里的北京烤鸭,在那里过一个快乐的新年。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2

春节西固区福利一校三年级一班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捏泥人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皮影等。还有许多风俗习惯,如春节放鞭炮,穿新衣,贴对联,贴窗花;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其中,我最喜欢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春节的另一名叫过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长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这天,人们就逃往深山,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一个老人,用门上张贴的大红纸、屋内的灯火、“噼里啪啦”把“年”吓跑了。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灯火通明。第二天,人们走亲访友,并以各种活动方式庆祝春节。小朋友,让我们把春节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吧!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3

1.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2.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3.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4.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5. 内容紧贴现代生活,新颖别致,把握时代脉搏,尽现时代气息。

6. 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

7.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

8. 叙述详细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跃然纸上。

9. 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景交融,情现景中,景随景现。

10. 想像丰富,构思奇特且不脱离生活的真实,扎跟于生活的联想,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让人觉得生动有趣

11. 景物描写传神逼真,遣词造句贴切得体,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恰似一幅生动传情的写生画。

12. 想像奇妙,既源于生活,不失生活的真实,又高于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充满了艺术魅力。

13. 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14. 外貌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容颜逼真穿着恰当合体,宛如反映人物性格的一面镜子,真是所谓“相由人生”。

15. 环境描写客观真实,环境为人物的性格服务,更好地解释了人物性格形成过程中的来龙去脉。

16. 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勾勒得一览无遗,人物的言谈举止具有了鲜明独特的个性。

17. 前后内容关联不够紧密,部分内容过于孤立,与文章主体联系不够密切。

18. 叙述简略粗糙,唯有框架式结构,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19. 详略安排不当,主次不够分明。

20. 内容多为线条式勾勒,缺乏点式的细描。与时代气息不符,内容过于陈旧老化。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4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风格奇异,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同胞每逢过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穿上绚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更是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在我国云南中部和南部的彝族姐妹头上戴着一种美丽的帽饰。这种帽形状像鸡冠,俗称“鸡冠帽”或“公鸡帽”。说起来,其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人人羡慕的彝族情侣,姑娘美丽善良,小伙勤劳勇敢,白天一起放羊,晚上伙伴们对歌跳舞,然而他们的爱情引起了森林魔王的嫉妒。有一天,他们在森林里约会,终于让魔王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小伙子为了保护姑娘不幸惨遭杀害,姑娘逃到了另一个山寨,魔王还是紧追不放。这时,山寨的雄鸡正好高叫,这声音吓跑了魔王,于是姑娘抱起一只雄鸡,来到小伙身旁。在威武雄壮的雄鸡高叫声中,她的恋人居然复活了,魔王也不再来招惹他们,他们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雄鸡驱魔的传说就这样在彝族中广泛流传。姑娘把象征喜祥的鸡冠帽戴在头上,希望雄鸡永远保护自己,于是鸡冠帽成了彝族的一种服饰,流传至今。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5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国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动。由于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过此节亦有先后,福建、四川等地在农历二月二日,陕西等地在农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区却与清明节同时进行。旧时的踏青,以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为最盛。《瓶花斋集》有一段真实地记载:”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清明还有放风筝,荡秋千、吃寒食的习俗。

没错,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和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蒸朴籽?。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此外,中国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6

傣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

傣族拥有他们自己的文字。比如他们把小男孩称为xiaolongzai、小女孩称为xiaopushao、他们称小伙子为 maoduoli、称小姑娘为saoduoli、老奶奶称laomitao、老爷爷称为laobotao。

傣族的习俗也不一样。傣族重女轻男,从古至今都是女的当家,男的都在家里带小孩、干家务。傣族一般 都是男嫁女娶,男的要在姑娘家干三年苦力根据表现来决定。这里只要哪家生了姑娘就可以去政府领取土地, 还要办三天酒席。这里男的8岁就要去庙里当和尚学习傣文,可是这里的小和尚非常自由,云南十八怪里有一怪 就是“小和尚可以谈恋爱”。虽然傣族重女轻男,但是他们的文化之传男不传女。云南十八怪中有一句是“十 八大的姑娘叫老太”,就是说姑娘十八岁没结婚就管她叫老太婆。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7

我继续为大家介绍傣族。

在西双版纳有很多民族,傣族是版纳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着自己的文字。傣族不像我们汉族有 百家姓,他们那里女的姓玉,男的姓岩(ai)。如果生在地位比较高的就姓刀,比如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州长刀琅 英女士就姓刀,因为他们没有百家姓,所以他们的名字经常重复。

接下来我来介绍傣族的智慧,大家一定听说过吊脚楼吧。什么叫吊脚楼呢?吊脚楼就是第一层不住人当仓 库,第二楼才住人。进到吊脚楼里讲究“一脱二摸三不看”。就是进客厅要先脱鞋,然后要摸一摸吉祥如意柱 ,傣族都信仰小乘佛教,所以如果你看了人家的卧室就把他们的灵魂带走了。傣族人非常聪明,他们为了防止 毒蛇进入,就把柱子弄成四四方方的,可见傣族非常聪明。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8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过年。这年味可在四处飘溢,风俗自然也是少不了。中国的传统风俗可是一样也少不了,那自然而然地就会一脉相承,声声不息。

年俗NO.1 除旧迎新

在过年前,人们总是会把家里的一些旧物品扔掉,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把没用的旧物换作新的,以迎接年的到来,使新年变得更加有韵味。

不仅要把物品换作新的,新年还需要有新气象。每个人的精神面貌自然也需要有所改变,也要有所进步。

年俗NO.2 年夜饭

除夕夜,人们最忘却不了的自然就是年夜饭了,在除夕夜的晚饭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这顿饭象征着团圆,是一种对信念的美好向往。

自然,我的肚子这回可是也有福气了。这顿饭,足以让它叫好了!

年俗NO。3 拜年

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最缺少不了的就是拜年这个风俗了。人们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家中闲聊一番自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去喝些茶,互相送去一声声祝福与问候,来年自然大吉又大利。

自然我们这些小朋友趁着大人们聊天的时候,更加少不了一段嬉戏玩耍。把衣服玩脏了,可能还会遭到大人们的无止境的一大堆唠叨。

年俗NO.4 燃放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的实际最好不过于除夕夜了,吃完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之后,来到楼下。看着一道道绚丽的烟花接连在天空中绽放,我似乎看见了我新一年幸运的记号。我们的新年就要来到了,怎么能不为此而欢呼呢?

我们的拜年风俗中蕴含着浓浓的年味,新的一年要来到了!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9

清明时节人们最重要的民风民俗主要是两种,一为扫墓,二为踏青。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在我国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长久历史。 “孔子曾经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斗这两件事。由此可见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所以在写清明的诗中常涌现“寒食”,因两节相近,民间逐步将两节合二而一,清明节承载了原寒食节吊唁介子推“割股充饥”构成扫墓祭祖的习俗,始终连续至今。

然而人们对“清明”的器重更在农事之外,能够从一些古诗词中领会到。

自20xx年国务院宣布《对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决议》后,清明节和端午、中秋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都被定为法定假日,可见清明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青饼”还有“青饼”称“麻糍”之分。实在“青饼”和“麻糍”原料一样,做法也一样,只是形状有差别。做“青饼”和“麻糍”原料都是经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种叫做“青”的艾草嫩芽、叶在一起捣,充足混和后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饼为圆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饼因而也叫“艾饼”、“艾青饼”;“麻糍”只是把原料摊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后,用刀切成菱形而已,糍个别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点,还说得从前,而“麻”应该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来“麻糍”名称,想起小时候是青饼麻糍一起喊的,还有同类的青团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饼做成了麻糍样子罢了,是后来把“青饼”两字省略了。“青饼”普通没有馅,也可以有馅,而“麻糍”是没有馅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时候常去采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应当属于绿色保健食物。在洋溢着艾青特有幽香的制造青饼的处所,老是围着一大群孩子、白叟、妇女,热烈而温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画了春雨绵延的清明时令特色,衬托回乡祭扫逝去先祖、亲人的行人纷纷压制的心情,接着直言行人祭祀怀念亲人的心境,“欲断魂”寥寥三字,扫墓人对故去亲人的哀痛愁绪跃然纸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浇愁,于是呈现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无穷识诗趣和遐思。

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另一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为不辜负梨花清风,“惜春长怕花开早”(辛弃疾《摸鱼儿》)。所以人们尤其年青人趁着清明时节春景明媚倾城结伴远足踏青,纵情消遣游乐,“日暮笙歌收拾去”才舍得让“万株杨柳属流莺”。

在咱们故乡――浙江东部沿海一带,清明节除跟各地一样要扫墓、踏青外,还有一些奇特的风俗。

清明节这一天,过去家门口也插枝柳条,但不知为什么。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有人说企求吉利,因为柳枝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用它挥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经湮逝的“寒食节”有关,是纪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绝唱《清明》诗中写道:

清明季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青”谐了“亲”的音,祭祀,扫墓都在思念逝去的亲人,所以“青饼”或“麻糍”,无论是清明祭奠俗称清明羹饭,仍是外出扫墓都是必备的供品。扫墓俗称上坟,扫墓时要为祖坟坟头插上白色长条纸钱让它在风中飘曳,不是烧的一种,而后焚香、扫除、除草,培土,这一天是可以动土的,平时日子“太岁头上不能动土”。传下来打扫完了还在坟头撒一些拌了米饭的螺丝,当初想起来,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谷丰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谐“箩”,意思是箩装米饭,吃用不尽。

TAG标签:#精选 #小学 #民俗 #九篇 #民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