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学问集>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学问集 人气:2.4W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1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后才明白,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忙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可是闻到的,不仅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我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我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我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向在演着,没有尽头……她之后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此刻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2

一直以来,特别想拜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周末,难得的偷闲,于书店终于淘到了。看完后,内心难免有些凄凉,杨绛先生把这本书,称为我们仨又在一起了,这是多么强大的淡定和从容。

他们有过欢乐,有过心酸,有过痛苦,有过幸福。用杨绛的话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仨最终失散了,曾经的家,成为了以后的客栈,曾经的“仨”成为思念的寄托和重逢。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从相守到相助,从相聚到相失。一语中的说透了一个三口之家的经历坐标。如果我们是幸运的,还能有机会经历这宿命中的坐标,按时按点到达。杨绛最后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杨绛先生知道自己的人生已快回家时,她说: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春蚕一生,繁花一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踩着岁月的风火轮,我们的步履总是那样的匆匆。转眼间,八零后的我们已步入中年,站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有压力和负担,有幸福和欢乐。生命中的五味杂陈,也许都浇筑在生命的这个时间节点。活着的人,要当好自己的角色,珍爱生命,爱护家人,努力奋斗。

不要在奋斗的年龄坐享其成,不要在奋斗的年龄虚度年华。人生这趟不知何时到站的列车,会在很多的不经意间,让你永远失去爱的能力和奋斗的资本。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直播,一旦谢幕,就永远没有了机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哪一站下车,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俄罗斯歌曲《多想活着》里面这样唱到:你知道吗?多想活着,活着正是为了去爱,与你相伴的每一个人。你知道吗?多想活着,在黎明时分,与你一同醒来调煮咖啡。对于离去的人,他们多想再来一次重生的机会,逢春重绽放,长成新生树。

所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即使我们很渺小,如苔花一般,但是也要学着牡丹开放。因为“如米小”的苔花,不是“学”牡丹,而是在生命的每个时刻努力开成牡丹。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3

近期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全文用一种温馨而亲切的语言描述了钱钟书、杨绛和他们的女儿钱瑗一家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他们一家三口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都是才高八斗的文化人,本以为他们的生活肯定是非常无趣和死板的,但在《我们仨》里,确是如此可爱的一家人,彼此尊重又相互调侃,充满着烟火气息。众所周知,钱钟书先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博学鸿儒,是个大文豪,但在《我们仨》里面,钟书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丈夫,一个平凡的父亲,同时,还是一个生活盲,洗不掉墨水的慌张,砸掉台灯的焦虑,门把手脱落的愁容,与他的形象形成一个“反差萌”,让人忍俊不禁。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写在封面上的这句话,想想就心酸。他们一家三口,从英国到巴黎到回国,从家境优渥到居无定所,从倍受尊敬到__时的动荡,从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直到晚年,才有一个像样的寓所,但在他们心里,有彼此的地方就是家,哪怕是租赁的房子,哪怕只是一间小小的办公室。

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读起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身处异地,想到自己无法经常和家人在一起,想到回家时妈妈张罗的一桌饭菜,想到聊天时爸爸那一句句关怀,想到相见时爷爷开心的笑脸,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我们已经长大,但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在他们一句句唠叨中,明知道父母是在关心自己,偶尔也会觉得烦,这其实是最要不得的。父母不过是想知道你在外好不好,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有没有想他们...就是想跟你说说话而已。

杨绛先生说:我们仨,没有生离,唯有死别。关于亲情,最无法言喻。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去陪陪家人,说话时耐心一点、语气温和一点、事情详细一点...父母已经陪我们长大,我们要陪父母变老,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4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5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温的暖,最善的心。这就是大家闺秀杨绛先生,她的一生始终宠辱不惊,温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钟书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温柔贤惠,他宠溺温情。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是一场不惊天动地却成为永恒的爱情。

如她温婉,如他专情,这才是最真的爱情,这才是最温的陪伴,这才是最长情的多情。让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动谈一下我对爱、对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杨绛先生,您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一、两个人的世界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对白。我爱你,我从心底里心疼你,我为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我爱上你,就爱上了爱情,我们彼此变成更好一个人,我们一起吃苦、一起读书、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对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为有你的陪伴,我从不孤单,因为有我的陪伴,你从来不寂寞。

钟书做错了事情,弄坏了东西,搞砸了事情,总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杨绛,杨绛总会说一句话:没关系,我会修好它。没关系,我去做。没关系,我会弄好它。多好,这时的钟书,这时的才子像一个被宠溺的孩子。也或许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一种母性,对她深爱的男子总是想对他更好,更好,那个时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长一棵大树,为她爱的人遮风挡雨。

这种感情美好、纯真、透明。我遇到了你,从此你就是我最美丽的风景,无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纯、最珍贵的爱。

从前慢,慢到我们只能去爱一个人,慢到我们的心只有能放下一个人的空间。我遇到你,从此之外的风景只是经历,那美好的将成为永恒。

细数如今的爱情,太泛滥,太多情。当代的爱情多数都是快餐,三分钟热度、三分钟感觉、三分钟热情、三分钟感动。三分钟后你向左,他向右,无非是谁先将谁遗忘。遇到一个真心爱的人,遇到一个能让你感动,能走进你灵魂的人,得拿出石头剪刀布的运气,爱情都去哪了?是谁辜负了谁?

爱情是需要经营和付出的,爱情出了错,两个人都有责任。

自私、猜忌、两个人思想的不对等都无法构建完美的爱情。爱情需要身心相互吸引才能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谋求肉体关系而维系的感情,总是会在短暂的热烈中支离破散、灰飞烟灭。

二、三个人的世界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诗篇。阿圆是幸运的,她有懂她的妈妈,她有爱他的爸爸,而且他的爸爸和妈妈也彼此深爱。这是最完美的童话

孩子是天使,是让两个人关系更稳固,更有共同语言的纽带。

虽然养孩子绝对是一个让经济负增长的投资,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幼儿园、小学和更深层的教育经历。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可是孩子是我们无法拒绝的礼物。

我敢说每一个拒绝孩子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嘲笑自己曾经的观念是多么可笑和无根据。当然,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太大,含着金钥匙拼爹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在辛苦劳碌、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班中消耗年华。

数万一平的房子,日益增长的支出,你要去维系生活,你要努力去在城市里打拼拥有一个家。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人生不是在荆棘和苦楚中走出来一条光明大道。

有些苦、有些难,咬咬牙就挺过去了。长大前,我们是父母怀里的小宝贝,长大后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唱着好听旋律的情怀主义,诗和远方是要在努力奋斗的背景下才能实现的后享乐主义。

你坚持,你努力,你终会收获自己的风景。我们仨一起走下去,这是最温柔,最美丽的风景,比诗和远方更真实。

三、心疼你的心疼

读杨绛的我们仨失散了那些片段。我几度放下,搁浅,数次有想哭的冲动。我心疼这个百岁的老人,在短暂的时间失去女儿、失去爱人,独自行走在风里。

虽然这位百岁老人依然是那么慈眉善目,心平气和,用不急不缓的语调来回忆她失散的亲人。且不提钟书的才华横溢,再优秀的他也不过只是她心里的一个支柱,只是她的爱人,她女儿的父亲,她陪伴走了多年的亲人。

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了你爱,也给你伤,它给了你甜,也给了你苦,它给你无与伦比的爱情,也留给了痛入骨髓的悲伤。

她的心里的痛只有黑夜懂得,只有落日的云霞懂得,只有飞翔的鸟儿懂得,只有她那颗忽明忽暗的心懂得。只是有些伤不必说,有些痛无需言,那些想念和悲伤都通过了她的温婉、她的娓娓道来得到了体现。

真的心疼这个坚毅的老人,再坚强的心也不过是女人。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当水结成了冰,还得拼命把自己焐热,只因为逝去的已经不能重来,生活还是要继续,爱情永远活在灵魂里,杨绛一定是依靠着爱的坚定、细微的真诚来守护着自己的一颗初心。

无论多苦,无论多悲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先生,您是我一生的榜样,愿您们一家三口在那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恩爱如常。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6

自古以来,缅怀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从向秀的《思旧赋》到潘岳的《悼亡诗》,从“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哀婉,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伤,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动人之处。而我从未见过一篇像《我们仨》这样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凄美,如此痛彻心扉,如此地特殊而惊艳。

作者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梦,本该荒诞而不合逻辑的,而这个梦中逝者的言行举止却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样,这是因为作者对逝者太过了解,连在思绪紊乱的梦中,都知道他会如何说、如何做吗?梦,本该是模糊不清的,而这个梦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实,这是由于作者对他太过熟悉,在头脑混沌的梦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脸庞吗?梦,本该是很快会被遗忘的,而梦醒之后,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忆起逝者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声语调,这是因为思念太深,连梦中出现的幻觉也不愿放过吗?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让人做梦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么痛入骨髓,才能让梦的麻醉都没有效果,让逝者的音容在梦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这个梦却让思念显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个如此清晰明了的梦。

对逝者离去的痛,为什么必须要哭天抢地、长篇大段的回忆才能展现?作者只用平淡的语言,便写出了她寻寻觅觅的茫然。梦像一层轻纱,遮住了意识,也的话了痛苦,留下满满的绝望与不知所措。潜意识透过薄纱,预示了结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结局的梦中人却只能无助地在梦中的梦中看着女儿一天天消瘦,无助地跟着丈夫的船一天天走远。迷茫覆盖了整个梦境。也许,丧亲带来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这种不知所措。太习惯了有他们的生活,太习惯了他们的一言一语,而他们逝去了,未亡之人却久久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在这个她不能理解的、没有他们的世界里彷徨。

作者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如此精确地呈现出来。

作者梦到的是驿站。这是多么绝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里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只有家人,能给予我们安定与幸福,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而当作者的家人离去时,她就失去依靠于安宁。从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驿站了。她也不再存在于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间、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叶,没了大树的根系,从枝头滑下,孤独地飘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写自己的孤独,而这个梦却奏出了孤独的绝响。

梦的清澈写出来思念,梦的平淡写出了渺茫,梦的内容写出了孤独绝望。作者仅仅描写了一个梦,而它却惊人地展现了作者对逝者无限的爱与思念,展现了这人世间做真实、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一个梦,竟能如此凄凉哀婉;一种爱,竟能如此伟大而深沉。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7

初见此书时,我还推崇华丽的词藻,晦涩的语言,带着“读书人”的尖酸刻薄,认为书的名字过于平凡。可读完此书后,我竟找不到更好的词汇去替代。我们仨,读来仿佛有种平静的力量,好像此时此刻,我们已经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专属名词,任何外力都无法分开。此外,还有一种骄傲,源于永远都不会失散的底气和心安。书中所言: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瑷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同寻常的遇合。

杨绛先生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书的第三部分《我们仨失散了》描述了一个“万里长梦”。“我”变成了一种虚幻,夜晚去见女儿圆圆,置身于她的梦中,白天陪在丈夫身边,向他讲述女儿的近况。最后,女儿去世了,丈夫去世了,我们仨也失散了。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是:

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离愁溢满在字里行间,起初找不到丈夫的迷茫焦虑,看到女儿住院的忧心,日夜不停奔波的疲惫,与至亲别离的悲凉……

我读着文字,自己也化作一缕烟,飘入那个梦中,一切如梦似幻,周围的人和场景走马灯似的不断变换,真真假假。然后,我的至亲出现了,心中突然有了依靠。我游离在我们仨之间,因为他们的痛苦而狂躁,却无能为力。后来,他们走了。我也跌于尘土,散于风中。

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书中说: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对啊,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有人说:“长痛不如短痛。”可心底还是偷偷地企盼,希望能够再多一些陪伴,想迷失陶醉在当下的温暖中,刻意忽略逼近的离别之日。

书中说: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愁。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有限性,人生才更加丰富吧。不过“夏虫不可语冰”,对于人生,不可能用几个词就加以诠释,更不能故作老成,妄下断言,还是且行且悟吧。

我一直以为,亲情是最难聊的话题,只能从细微之处捕捉其身影。就像手捧起水,水会渐渐从指缝中流出,最终寻觅不到水的踪迹,但可以从指尖的湿润中得知它的存在。

这一次,我想写它的别离。

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以相伴永远为目的,但亲情不是,从一开始,离别就为这段关系标注好了结局。可是,这注定的结果并没有阻挡我们去爱与被爱,流淌着的血液无比坚定地:“我们亲密无间,我们仨,是一家人!”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8

钱钟书说:“遇见他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他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

杨绛说:“我上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这对神仙眷侣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令人艳羡。近日,我看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之后,终于知道这一家人如此幸福的缘由了

一次钱钟书临时被召去开会,他颠沛了一天,最后在船上歇了下来。杨绛实在放心不下便拉着钱瑗(他们的女儿),找到了他在的那只客船。

你猜钱钟书见到妻女后说了什么?他用半撒娇半抱怨的语气说:“我转了好多好多路,累得眼睛睁不开了,又不敢睡,只愁你们找不到我。”然后在妻女安抚他睡着后,还从被子侧边伸出半只手,动着手指头,让杨绛拉着。

我读到此处,忍不住发笑:这是外人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学者吗?分明就是个受了委屈求安慰的'老小孩嘛。

也对,在家人面前暂时卸下盔甲,露出柔软的一面,又何妨?家人不一定能做那把替你冲锋陷阵的“AK”,但他们定是护你周全的“防弹衣”。

可现在,无论是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喜欢“报喜不报忧”,争做一个坚硬的外壳,这又何必?我想,那个在外精明得不可一世的人,比起在家傻里傻气把糖当盐的你,或许后者才更有家的感觉吧。面对学习的压力、职场的竞争等,生活最终会磨平我们的棱角。即便有人嘲笑我的稚嫩,抨击我的三观,但如若这时我依然保留着一份炽热且纯粹的心,那么一定是来源于我的家人。

在家人面前,我们不需要做那个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狮子”,而是可以卸下防备,做一只偶尔撒娇,偶尔犯傻的“小猫”。

《我们仨》这本书,不时附有一些杨绛一家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张让我印象很深刻:他们一家坐在不同的桌子上,戴着眼镜,各自伏案工作。这样一张看似寻常的照片,里头却蕴藏着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大道理。

杨绛和钱钟书在学者方面的成就毋庸置疑,而他们在做父母方面也很成功。

他们虽然心疼女儿熬夜备课,但那是女儿的责任与梦想,他们会尊重女儿的选择;他们虽然视女儿为掌上明珠,但不会让女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中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爱好;他们虽然已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但在女儿面前却从来不摆架子……

这张照片,我从中看到了独立而优秀的三个人格,他们深爱着对方,也正是因此,谁也不会过多的干涉彼此,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工作和追求。这样的家庭氛围多轻松。

而反观现在的某些极品家长,用爱之名,以各种方式绑架孩子。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对待自己的女儿乔英子,小到规定刷几套卷子,几点回家,大到替她选大学……最后差点酿成英子自杀的悲剧。她自己也一度失去了自我,宋倩本来是个那么优秀的物理老师,她完全可以活得更精彩啊。

父母和孩子都只是彼此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该也不能活在彼此的影子里。

一直有个很热议的话题,叫做要不要为了爱的人改变。在看了《我们仨》后,我得到了答案。

当你正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的,因为你会无意识地为他改变。

当年杨绛和钱钟书一起赴牛津留学,为了节省开支,杨绛改变计划,成了旁听生;杨绛爱整洁,可她还是会妥协于随手丢毛巾的钱钟书父女俩;钱钟书先生也是如此,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他会为了坐月子的杨绛学做早饭……

规则底线的确重要,但在爱的面前其实不需太较真,有时的“动摇”也是一种修养。学会妥协与改变是收获爱的必要代价。

“生命是短暂的,因为我们终将老去,可当人们学会相爱的那一刻起,我们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有了意义”,这是姜云升歌词里的一句话,我觉得用它来形容家人再合适不过了。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后感9

今天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愉悦的心情变得稍微沉重,结局让读者遗憾颇多:“1997年早春钱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三个人从此就失散。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时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就这样飘散了。留下杨绛一个人思念他们仨。是的,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愁。

细读此书,顿时被杨绛先生优美文静的文字吸引,仿佛一位老人在耳边给我讲着一个温馨的童话故事,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看不到一丝恨意,从来都是泰然处之。故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故事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梦境的开头,梦中寻觅钟书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接着写古驿道上的相聚和相失。最后以顺叙的手法写她与钟书的结婚,留学,英国生女,回国,颠沛流离,走出牛棚,女儿工作,最后的离散。离散时杨绛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情“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心里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一家人守望相助的回忆成为杨绛晚年生活的支持。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杨绛是为好妻子,是个好妈妈。她在英国留学期间生活上对钟书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上与钟书共进退,有生活上的“探险”,心灵上的交流。钟书能成为大学者兼小说家,离不开杨绛背后默默的支持。杨绛能理清生活和工作,生活上关注丈夫和女儿,工作上不忘翻译《唐·吉歌德》。实现了爱情事业双丰收。

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寻常的下馆子都能找到与众不同。“吃馆子不仅仅吃饭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经典词组:

杂树丛生,野草滋蔓。

紧抿着嘴,眼睛里还禽着些泪,脸上有一道泪痕。

潦草塞责

尸位素餐,于心不安。

束脩(xiū)

理所当然,势所必然

声音很微弱,苦着脸,断断续续地诉苦

这时他忽把紧闭的嘴拉成一条直线,扯出一丝淘气的笑,怪有意思地看着我说

TAG标签:#范文 #我们仨 #精选 #杨绛 #读后感 #